Whether the platform is dying or not, it’s time to reckon with how exactly it broke our brains.
社群平台「推特」過去主打簡短而快速的發文機制,讓用戶之間可以快速互動,更坐擁龐大的用戶。然而,推特的資訊大多不超過百字,更經過演算法的篩選,愈是劍走偏鋒的論點愈是受到關注,也導致讀者走向更加極端的路線。
推特充斥假訊息?
隨著前美國總統川普當選,網路的資訊戰爭再度引發高度關注,推特上一些俄羅斯用來擴大傳播力度的「機器人」(Bots)與製作假消息的「巨魔」(Trolls)等詞彙也被熱議,許多專家對隱藏於社交平台背後的演算法表達擔憂,害怕將社會導向分歧的極端主義。
特別是,在馬斯克接任推特後,對該社交平台的變革,包括取消「藍色勾勾」的身分認證訂閱制,付錢就能拿到官方認證的制度,更刪除「政府資助」與「國家附屬」的標籤,都使得該平台上的訊息缺乏可靠性。
豢養極端意見
杜克大學社會學教授貝爾就曾指出,推特宛如一面「稜鏡」,不僅彎曲了用戶看到的資訊,平台也能提供用戶展現「不同版本的自己」。他指出,推特上最常見的推文幾乎都來自於最熱衷於平台的用戶,但「他們大多是一群奇怪的人」,將輿論導向詭異的方向,用戶也只能隨之起舞,最後變成循環反饋的環境。
賓州大學社會數據分析助理教授芒格表示,推文本身不僅僅只是「文字」,回應、按讚與轉推的數字都包含了其他群眾的反饋,也更容易形成小圈圈。
理性檢測推特影響
他悲觀認為,這也導致面對重大社會議題時,推特上難以出現有效的溝通。芒格表示,推特用戶應將社群平台視為「情緒波動檢測儀」(vibes-detection machine),在推文後以理性的角度去檢測,這些推文造成什麼樣的情緒波瀾,並評估社交平台對自己的影響。
如今,推特已經龐大的難以消滅,更擁有大量的讀者,儘管許多媒體工作者或評論家對推特深惡痛絕,但仍不得不仰賴該平台獲取讀者。最可怕的是,不需要重篇大論,你就能坐擁大量的讀者,追求更龐大的點讚數時,就放棄了獨立思考。
https://www.nytimes.com/2023/04/18/magazine/twitter-dy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