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從受器到受氣

施壽全 / 馬偕醫院醫師 2023/04/05 14:22 點閱 2885 次

本「醫者心」專欄,曾刊載一篇解析「半導體與半透膜」的文章,值得進一步說明的是,分子進出半透膜,是受到位於膜上的一些蛋白(或醣蛋白)所管制,這些蛋白也負責當「受器」。

受器或受體(receptor),是醫學上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十九世紀就有受器的假說,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才正式確認了,「受器」是分子生物學上真實存在的結構。

受器結合致病

無論是內在生理與生化的媒介物質,或者外來的藥物、毒物或病原體,對身體組織細胞的作用,基本上都是透過與受器結合的機制,啟動訊息傳遞進入細胞或細胞核,引發正常、增強或減弱等等作用。

舉例來說,組織胺會刺激胃黏膜「壁細胞」上的受器分泌胃酸,有一種抑酸分泌的藥品,就是結合到「組織胺受器」來阻擋組織胺。這幾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在組織上結合的受器主要就是ACE2,然後進入細胞繁殖,引發後續的一連串病症。

認知不同容易受氣

身體以外,依附在神經組織上的精神系統,也有被確認的受器,所以治療精神疾病的許多製劑,也是結合到神經細胞上的受器來發揮作用。

不過,有一種受器的概念較為模糊,那就是最近常被提出來的所謂「認知」(perception)。

某人表達了某種意見或態度,被不同的人接收與解讀,也可說是作用在「受器」上。這類受器大致也可說與疫苗或病原體一樣,多數人反應都很近似,但「眾數」之外,就是會有一些例外、偏差乃至於極端值,分布範圍寬廣。

例如有所謂「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或「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是人際關係上不算少見的現象。

經由「受器」獲得認知,可能使人感到愉悅,也可能讓人「受氣」,但那樣「認知」才是正確的呢?若是誤會,有否機會溝通清楚?或者越解釋越糟糕?都難有一定的答案。有人說,「智慧」或許是一種將「認知」辨識清楚的解方,但誰有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