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時晴〉過年先求團圓 才談圓夢

蔡又晴 / 資深媒體人 2023/01/17 18:37 點閱 3534 次

有孩子是個很奇妙的經歷,一個生命在你的懷中孕育出現,小嬰兒只能用手舞足蹈、啞啞幾聲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好奇。父母就是嬰兒的全部,沒有父母,嬰兒無法生存,少了父母,嬰兒得不到教育,有父母護佑的孩子,能夠比起別人有更好的起跑點。

回家是團圓 不是較勁

曾幾何時,長大的孩子卻對回到父母家視如畏途。或許是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也可能是無顏見江東父老。但回家是團圓,不是比賽。太多人把團圓當做舞台,把後代當作競技的角鬥士。彷彿成就不夠光宗耀祖,就失去了過年的光榮。為難了後代,更限制了自己,甚麼時候,父母或長輩眼裡只容得下光榮,看不見後面孩子呢?

過年原本是團圓佳節,近幾年因為疫情,許多家庭分隔兩地不得團聚,有的甚至三年沒法見面。經此一別,又能聚首,想必每個家庭都有聊不完的家務事。可惜去年到今年的經濟狀況,不如想像中美好,很多人拚盡全力,也只能在全球經濟中載浮載沉。難得回家,家人相聚團圓遠比家人比賽圓夢來得重要。

團圓不要給壓力

這幾年的國際局勢上沖下洗,除了疫情持續縈繞不散,還以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甚至中美貿易的後續效應。全球經濟局勢非常不穩,年輕人的生活也更加不定。對於成家立業這樣的人生大事,有太多不為人道的點滴,在團圓的日子,讓大家享受團圓的快樂,而不需背負沉重的壓力,是父母長輩可以給予孩子最大的安慰。

還記得三十年前,家家戶戶幾乎都是孩子成群。時至今日,不但成家生孩子的時間越來越晚,孩子數量更是一再跌破紀錄。沒有後代的嚴重性不言可喻,甚至時不時還有老一輩的人,還存有重男輕女的偏見。身為長輩要給自己一個期許,就算自己沒有跟上時代,也不要把後代的觀念也拖下水。

家是避風港

在六十年前,念到高中就已經是高學歷了,四十年前五專是就業保證,三十年前大學學歷開始褪色。到今天,台灣大學的錄取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百,時代快速的變遷,正反映了前輩的期許也必須跟著調整。出社會的是孩子自己,對生活滿意與否最重要的也是孩子。如果連時代都抓不住成就的標準,為什麼父母還要用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後代的身上呢?

難得回家,就讓孩子好好吃、好好睡,享受親情與溫暖。外面世界的風浪,可以在家中這個避風港中全部放下。如果回家面對的是另一場戰爭,有比長官更加嚴苛的父母,這樣的春節團圓有甚麼意思?過幾年,等到孩子翅膀硬了,恐怕想看到孩子反哺孝親,那就真的是越來越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