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台灣投資環境下滑 不可坐視!

李沃牆 2023/01/16 14:42 點閱 4147 次

一國之經濟成長要素,除了勞動力(L),就是資本投入(K),二者足則興,弱則衰。資本投入來源包括國內及國外的投資。然而,投資環境之良窳自然成為影響因子。

根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甫公布的2022年第3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台灣整體投資環境風險較前次評比滑落8名,降至全球第14名,亦為台灣自1995年以來最差名次。值得注意的是,在營運風險、匯兌風險及政治風險三大評比指標中,以後者下降至42名影響最大。有道是,「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下降其因,實其來有自。

美中半導體戰尬台積電

去年8月,美國拜登總統正式簽署《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美國商務部隨即宣布對中國大陸實施新的晶片出口管制,除了中資企業外,外資位於中國境內的生產基地亦需要透過「逐案申請許可」方式方能持續取得製造相關設備。

緊接著,拜登政府又宣布,接受過聯邦政府資金支持的美國科技公司將被禁止在中建設擁有「先進製程」的工廠,禁令有效期10年。美方對中方的「卡脖子」政策已使得半導體產業深陷泥淖,包括台積電、三星、SK海力士等均難倖免於難,外資更是大賣台積電股票,將錢大舉匯出。

尤有進者,外資狂賣台股3年逾2兆台幣。其中,2020年、2021年分別賣超5,395億元及4,540億元,去年更是賣超1.23兆元,除國際環境因素外,地緣政治風險影響投資實難辭其咎。

兩岸風險指數升高

近幾年兩岸關係停滯不前,動輒得咎,僅限少數的民間交流。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於去年8月訪台後,中方除了對台祭出經濟制裁外,更舉行封島式實彈軍演。台海關係緊張、兩岸地緣政治風險上升,被喻為繼1996年「台海危機」後的「第四次台海危機」。

高盛追蹤地緣政治風險的「海峽兩岸風險指數」急升至80,創近年新高。兩岸風險指數急遽升高,迫使外資來台投資意願大為降低。

不易加入區域經濟

截至目前,台灣僅有7個自由貿易協議(FTA),貿易覆蓋率只10%。再者,台灣加入CPTPP或RCEP均需面對大陸在政治上的施壓,在當前兩岸關係冰凍未解情況下並不樂觀。貿易覆蓋率低,外資來台投資恐受限於產品出口關稅而退避三舍。

外人來台投資金額低

過去20年來,不僅內資投資台灣成長減緩,連僑外投資、陸資來台亦是寥寥無幾。外人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更是每況愈下,自台撤資者亦所在不少。FDI意指外國企業到本國進行實體經濟投資,一般可由外人投資流入、外人投資流出或外人投資淨流入觀察。

君不見,這些年已有不少知名外資紛紛打退堂鼓,如香港美妝連鎖商店「莎莎」(SaSa)退出台灣市場、韓系彩妝品牌伊蒂之屋(Etude House)結束在台代理、台灣麥當勞易主經營。來台深耕一甲子的花旗銀行,賣掉消金業務撤資等等。

必須修補兩岸關係

據統計,台灣在2021年的FDI僅74.76億美元,為2016年以來最低,僅為南韓295.1億美元的四分之一、香港1,407億美元的5%;亦不及越南的197.4億美元、泰國的195億美元、馬來西亞的131.5億美元及菲律賓的105.2億元美元。

筆者建議,一、儘速修補兩岸關係,加強彼此的經貿、文化交流,唯有兩岸的和平穩定,才能「近者悅,遠者來」。

二、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法規鬆綁、降低環評、水電供給與土地取得的不確定性,並進一步引進高階專業人才。

三、積極與各國洽簽FTA,加入區域性經濟合作,如CPTPP、R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