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本月12日發佈了2022年度統計年鑑,彙集了全球農業就業、農產品貿易、肥料和農藥使用、以及環境和氣候因素等主題,是推動農業糧食體系永續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糧農統計年鑑主要數據
該報告指出,作為糧食安全關鍵指標的膳食能量供應量,自2000到2020年已經成長了9%,全球每人每天平均攝取2960卡路里,是正面的好消息;但是卻有嚴重貧富不均的問題,例如歐美地區為3540卡路里,非洲國家只有2600卡路里,而亞洲國家的增長最快,大體反映了生活環境的改善。
全球農業用地(包括農地、草地和牧場)有47.4億公頃,自2000年以來下降了3%,下降幅度最大的昰非洲。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口約8.7億,占全球勞動力的四分之一,2020年比2000年減少了16%,但是創造出3.6兆美元的經濟產值,增加了78%,主要是農業自動化的助力使然。
作物產量豐富
主要作物 (甘蔗、玉米、小麥、水稻) 的產量,過去20年間增加了52%,達到93億噸,以甘蔗產量最高 (年產量19億噸),其次是玉米 (12億噸)。此外,產量成長率明顯的還有植物油(125%),棕櫚油(236%),肉類(45%),水果和蔬菜較少,僅為20%。
由於糧食產量還算充裕,全球2020年食品出口貿易額已升至1.4兆美元,是2000年的3.7倍。若按出口扣掉進口的淨值計算,最大的出口國是巴西,其次是阿根廷和西班牙;反之,最大的進口國是中國大陸、日本和英國。
糧食生產影響環境
氣候和環境與農業糧食的生產息息相關,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2000~2020年間,農業用地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下降了4%,幅度太低,成效有待加強。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就是飼養牛羊的畜牧業,約為家禽業的50倍;穀物的排放強度要低得多,但水稻卻是小麥和粗糧的5倍多。
糧農組織最近訂立了《2022-2031年戰略框架》,其四大核心就是: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和更好生活。剛出爐的統計年鑑為這個戰略框架的推動,提供及時又重要的資訊。
糧食前景挑戰多
然而,2022年的極端天氣肆虐全球,預示未來糧食生產的挑戰極大。例如今年澳洲連遭4度洪澇的侵襲,導致蔬菜、馬鈴薯、小麥等一系列農作物的生產和採收都受到影響,供應短缺,目前澳洲超市已經限制消費者每次購買主食的數量。另一方面,連續5年降雨不足帶來的乾旱,正使得非洲的飢荒蔓延,影響了2600萬的民眾,可見極端天氣影響的嚴重性正日益沉重。
在世界糧食危機亮起紅燈之際,臺灣一年浪費的食物高達384萬噸,這是令人十分遺憾的事。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每一口食物,以行動做到不浪費、不奢華,善盡一個世界公民應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