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貨出不去,人進不來 應慎防累積民怨

醒報編輯部 2022/12/18 16:32 點閱 2233 次

兩岸關係因為台灣卡住小三通,以及中國大陸限制農漁產品進口,再陷僵局。由於事關廣大農漁民權益,以及金馬台胞回國問題。「貨出不去,人進不來」,如何解決?政府應拿出魄力處理,防止民怨。

此番不比過去

中國大陸限制台灣農漁產品進口問題,已非始於今日,過去釋迦、鳳梨、蓮霧、香蕉石斑等農產品遭到限制,由於種類、價值都不算多,傷害有限,可以透過內銷,由公營事業分配解決。但是這一次有2400多件,金額高達數十億元,受害的農、漁民及食品業者相當廣泛,政府不宜漠視。

長期以來,兩岸因政治立場不同,疏於溝通,也沒有建立對話管道,因此一旦發生齟齬,只有互相放話、嗆聲,毫無交集,以致一籌莫展,這一次對岸限制農漁產品進口範圍更大,後續發展難料,政府官員的談話如果還是冷嘲熱諷,拿不出解決之道,應注意農漁民的反應,恐怕會累積民怨。

補貼不能解決問題

在政府官員的眼中,也許認為可以補貼農漁民的損失。但是官員從來不理解,農民辛勤栽植的農產品,或漁民辛苦養大的漁獲,他們期待的是能夠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得到應有的肯定及回報。如今被市場拒絕,眼看心血淪為廢棄物,即使有些微金錢的補助,也挽救不了內心的失落及創傷,而且補貼也絕非長久之計。

中國大陸是人治的國家,人盡皆知,兩岸關係融洽,一切好商量,接受台灣農漁產品,當然很容易,一旦限入僵局,以行政程序卡關又有什麼困難?雙方關閉對話窗口,拒絕協商,彼此只有酸言酸語,試問要如何打開僵局?

WTO名存實亡

農委會迄今只有呼籲對岸「不應對台灣歧視性措施,以科學對話,尋求合理解決方式。」毫無溫度的談話,且無人能理解什麼叫「科學對話」、「歧視性措施」,這類言詞能打動對方,願意開啓協商大門嗎?不喻自明。

農委會又強調,我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WTO)代表團,自2021年11月起,在WTO的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委員會(SPS委員會)第81次至第84次例會,四度提出特定貿易關切,迄今仍未解決。

問題是美、中、俄科技貿易大戰,各自找尋制裁武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説,全球化、自由貿易已死,WTO還能約束那一個國家?「關切」就會有用嗎?

應為成功找方法

至於開放小三通的問題,立法委員陳玉珍甫從廈門與中國官方協商完畢回國,她的反應是,對岸對復航樂觀其成,至於恢復台灣農漁產品進口,「只要文件齊備,沒有不准的道理」。

行政院長蘇貞昌最近表示,開放小三通,擔心對岸人民來台灣搶藥,這個理由能不能被國人接受,各有不同看法,但是,如果「貨出不去,人進不來」,農漁民辛苦耕耘的產品賣不出去,想要回台灣的國人回不了家,政府有考慮可能累積的民怨嗎?

應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如果只是為失敗找理由,如何不累積民怨?政府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