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

醒報編輯 2022/12/11 19:33 點閱 2516 次

《電影和課本誤導的二戰真相》
作者:多明尼克.洛米爾(歷史學家兼作家)
出版社:大是文化

作者多明尼克.洛米爾,是法國歷史學家兼作家,著作超過140部。他是法國後備軍人中校,曾獲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獎和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位。為當今研究二戰歷史最傑出專家之一。

洛米爾揚棄美國式的英雄崇拜,將從未發表過的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參戰者來往信件和文獻大公開,還原敦克爾克大撤退、諾曼第登陸,與英美兩國刻意與無意間遮蔽的真相。

1940年5月至6月,英國已損失將近一半飛機(1,900架可用飛機,損失了933架),加上在敦克爾克和挪威的船艦損失慘重,倘若遠征軍被俘,英國將陷入極度虛弱的狀態,屆時可能不得不和德國簽訂休戰協定。但由於法軍在法蘭德斯地區英勇抵抗,才使敦克爾克大撤退奏效,幾乎成功撤回所有在西歐的英國軍隊。

增兵敦克爾克?

英軍參謀總長艾倫.布魯克將軍,從拯救大英帝國和自由世界為根本的戰略視野,認為不應增兵敦克爾克,力陳撤回英軍,他說道:「如果英國遠征軍回不了英國,難以想像我們的軍隊要如何恢復生機。大英帝國可以替換毀損的作戰裝備,但我們的精良士兵卻是無法取代的。這些在法國作戰的部隊,是大英帝國僅存受訓完整的部隊。不久的將來,這些部隊將作為盟軍收復歐洲大陸的核心部隊。」

這些部隊的指揮將領──亞歷山大和蒙哥馬利,僅舉這兩位為例──都曾在敦克爾克受過訓練。

德軍兩邊應戰

美國歷史學家華特.勞德是二次大戰方面的專家,他適切的評道:「許多德國將領視敦克爾克之役為大戰轉折點:假如英國遠征軍被俘,大英帝國將會戰敗。若此事發生,德國便可集中力量對付蘇聯,就不會有後來的史達林格勒會戰。」

希特勒決定只派一個裝甲師,對付敦克爾克陣地。實際上,1940年5月10日至23日,30%的德國裝甲車已失去作戰能力,無法派上戰場對抗法軍。他知道6月還必須對抗法國這支軍隊60%的兵力,所以一直很擔心。

於是他保留最精良的裝甲部隊,等到1940年戰役第二階段時,才以最佳狀態派上戰場。因為德軍若不能制服強大的英國遠征軍,大英帝國將得以繼續參戰,等於宣判德國必須兩邊應戰,形成日後戰敗的主要原因。

代價極為慘重

結果,這個決定的代價極為慘重。3萬名法軍和2千至6千名英軍,在敦克爾克抵抗德軍十餘天(1940年5月26日至6月7日),德國派出16萬名士兵、百餘輛戰車和8百架飛機支援。

40萬名盟軍士兵中,從海上撤回了347,781名,其中包含224,686名英國士兵和123,095名法國士兵。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撤退,邱吉爾原本預估僅能救出3萬至4萬名士兵。

法軍抵抗有功

在短短幾天內,法國和英國海軍司令部集結了848艘民間和軍方船艦,其中235艘盟軍船艦被擊沉;18,219名盟軍士兵死亡或失蹤,其中包括16,000名法國士兵和2,219名英國士兵;另外還有34,000名盟軍士兵被俘,主要為法國士兵。

另一方面,敦克爾克一役中,德軍有高達20,000名士兵傷亡,以及318架飛機失去作戰能力。進攻敦克爾克陣地的德國第18軍指揮官格奧爾格.封.屈希勒將軍指出,在我軍擁有數量和裝備明顯優勢下,法國軍隊在敦克爾克抵抗十餘天,創下令人敬佩的戰績。法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大英帝國失敗的命運,使其軍隊能重登英國海岸。

法推遲反猶太人的逮捕

根據謝爾吉.克拉斯菲爾德(以記錄猶太人大屠殺事件並起訴戰犯而聞名)計算,有75%在法國的猶太人(包含50%的外籍猶太人和大約90%的法國籍猶太人)受到法國民眾支持,而免於被驅逐出境。

一些法國官員試圖推遲反猶太人的逮捕行動,甚至預先通報即將被捕的猶太人家庭;然而,也有一些人助長納粹惡行。當德國占領者要求逮捕猶太人時,維琪政府有時會犧牲外國籍猶太人,以保護法國籍猶太人。

《搶救雷恩大兵》忽視英加參戰

部分探討1944年6月諾曼第登陸的歷史電影,著重在凸顯美國士兵的英雄氣概,意味這場大規模的兩棲作戰,主要是美軍的行動,尤其是史蒂芬.史匹柏的《搶救雷恩大兵》。

值得留意的是,史蒂芬.史匹柏的這部電影完全忽視英國和加拿大的參戰,更不用談其他盟國和法國抵抗運動發揮的作用。這部電影受到國際評論家的讚譽,觀眾也踴躍觀賞,因此在全球人民的腦海中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現在,大家的集體記憶都深信,美軍是唯一大量參與諾曼第戰役的部隊。同樣的,我們也看到在2009年6月,諾曼第登陸週年紀念活動中,法國政府不認為應邀請英國高層人士,反倒是希望美國總統能出席,而引起英國媒體強烈抗議。

《最長的一日》真實呈現歷史

而另一方面,以考李留斯.雷恩原著為底本,1962年推出的傑出電影《最長的一日》則成了鮮明對照。雖然拍攝主題相同,但這部作品彰顯所有盟國成員,包含美國、英國和法國。

不過,無奈這種客觀和多元化的處理手法,如今已被瘋狂的美國中心主義取代,將認識歷史全貌最應堅持的理智和誠實棄之不顧。若某部戰爭電影膽敢闡明,最後勝利與無所不能的美國無關,媒體通常保持沉默、反應冷淡,大家便批評該片完全是純法國,甚至是跟不上潮流的。

近代史學常常落入這種單一思想的陷阱,著重從各方面凸顯美軍價值,而貶低其他盟國。

但當時,美國軍隊之所以能夠成功突破,是由於英國軍隊和加拿大軍隊扮演關鍵角色──牽制在法國的大部分德國裝甲師。更不用說法國抵抗運動對這次成功登陸的戰術,貢獻卓越。

英吉利海峽戰線

大君主行動在1944年6月5日深夜至6日的凌晨開始,在12點15分到2點30分之間投放空降部隊(美國第101、第82空降師和英國第6傘兵師),掩護從卡爾瓦多斯到英吉利海峽登陸區側翼,東至迪沃河谷地,西至聖梅爾埃格利斯(此處為美國防區)。戰鬥從凌晨持續到日出,德國海岸防禦的艦砲連續射擊,空中投彈轟炸,而在此期間,法國抵抗軍在德國後方破壞。

在一個晚上的時間內,超過6千艘船隻冒著狂風暴雨橫渡英吉利海峽。他們航行在80公里寬的戰線,載運18.5萬名士兵和約2萬輛車輛。美國部隊於上午6點30分在奧馬哈和猶他海灘登陸,英國部隊在上午7點30分到達寶劍海灘、朱諾海灘和黃金海灘。

在寶劍海灘地區,由177名自由法國成員組成的海軍陸戰突擊隊,在海軍少校菲利普.基弗的帶領下,和英軍一起參與行動。

德軍錯防 黎明登陸諾曼第

6月6日晚上,隆美爾不得不將薄弱的預備兵力,全數投入戰鬥。步兵部隊的將領們等待裝甲師前來增援,他們希望裝甲師的干預,可將盟軍擊退至海上。但他們什麼也沒有等到。彈藥庫存正在減少,上級下令全部戰線降低射擊速率。德軍參謀部開始瀰漫沮喪氣氛,很可能會影響後續的戰鬥。

戰情轉變證明隆美爾部分考量是對的,他原本希望裝甲師更靠近海岸,以便在盟軍登陸當天及時反擊。然而,這次的兩棲行動對整個德意志帝國司令部來說,是一連串的出乎意料。首先,它的發生地點在諾曼第而不是加萊海峽。再者,它發生的時間是在黎明,半漲潮且惡劣天候尚未結束之前。

登陸地點的選擇,是法國抵抗運動有效貢獻的最佳證明。美國奧馬爾.布拉德利將軍向法國內地軍的區域監察員雅克.皮耶特證實:「我必須向您表示,美國軍方肯定法國抵抗運動的貢獻。實際上,在倫敦接收到英吉利海峽海防計畫之後,我們才選定登陸地點。該計畫透露的信息具高度價值,使我們能夠成功登陸。」

穩固據點再突破

6月6日,登陸行動持續一整天。部分地區沒有太大困難,像猶他海灘;而部分造成大量傷亡,例如奧馬哈海灘。傍晚,盟軍在諾曼第海岸已建立穩固據點,大多數德軍的防禦工事和砲臺已被盟軍火力壓制。盟軍超過15萬名士兵和2萬輛車輛成功登陸。

盟軍在接下來的幾天,將橋頭堡擴大,6月12日晚間已有16個師抵達,總計超過32萬名士兵和5萬4千輛車輛。這使得盟軍於接下來幾週內,可先鞏固自己的陣地,接著再突破德軍的防禦。(昀恬/輯)

其他書訊:
《永續力》
作者:社企流, 願景工程基金會
出版社:果力文化

當今世界面臨許多挑戰:糧食短缺、戰爭衝突、貧富不均、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氣候變遷…為回應環境與社會問題、維護星球永續繁榮,聯合國制定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以作為各國政府、社會、企業部門的共同指引。

以一句話精簡解釋「永續」,意即當代經濟成長需要兼顧社會包容性、環境永續性,在追求發展的同時亦不可犧牲未來世代的生存需要——為建立一個資源生生不息、人人皆享平權與福祉的未來,每個人都需要具備基本「永續素養」並採取行動。

《品藝術+》
作者:侏羅紀集團(寶石博物館)
出版社:布克文化

有一種收藏,是源於信任自己獨到的眼光——從作品的風格獨特性、創作理念、創作技術中,看見作品的潛力,或是預見創作者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在作品尚未被大眾關注前,先買下它收藏,並相信在多年後它會受到廣大市場的青睞,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品,提高價值。

收藏,是智慧之眼、是共感之情、是記憶之鑰,是這世間無可替代的美妙。

《編織家園》
作者:歐蜜.偉浪(牧師), 林益仁(生態人文研究者)
出版社:主流出版社

這本書的緣起,是兩位作者之間有關個人成長經歷以及家園的對話。一開始是歐蜜.偉浪牧師在臉書上寫起了一些少時的回憶。

身為泰雅族原住民,又是長老會牧者的歐蜜牧師,把他自己的生長歷程,以時而有趣、詼諧,但時而悲情,甚至憤怒的筆觸,真實地書寫出來。從高山到平地又到海邊;由台灣國內越洋跨海到鄰國實際參與人道關懷及代為力爭權益等等的事蹟,在在見證了其對基督信仰的實踐,有血有淚,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