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有些受害者家屬在悲痛親人遇害後,必須忍受大量媒體不必要的關注?而有些受害者家屬卻乏人問津?才剛從最近的大規模槍擊案中死裡逃生沒幾秒鐘,就有麥克風塞到面前,這是什麼感覺?這又對拿著麥克風的記者有什麼揮之不去的影響?
《鏡頭前的二次創傷》以最真實的細節探索和反思,見證記者從無知到理解、羞愧到療癒的過程。
本書結合了調查報導和回憶錄,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著作,作者塔瑪拉•雀莉曾在大城市擔任犯罪記者,她運用備受肯定的記者技能審視媒體對創傷倖存者的影響,以及創傷對媒體從業人員的影響。塔瑪拉記錄了那些創傷被攤在大眾面前的故事,同時也面對自己過去在犯罪報導中曾犯下的所有錯誤。
「大家午安,我是葛瑞格利•史都華(Gregory Stewart)的母親」
那一天是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拉塔莎•史都華穿著白色圓領襯衫,戴著小巧的圈形耳環。當她低頭看著鏡頭時,眉心微微蹙起,那種表情就像是在談論某個重大的事情,同時又拚命忍住不哭出來。她身後是一棵高聳的大樹,樹枝蜿蜒交錯,綠葉繁茂。她捲曲的黑髮垂在臉上,拉塔莎甩開頭髮,深吸了一口氣。
真的很痛……
「我兒子今年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九日在東聖路易斯被殺。」她的語速變快。「這個慘無人道的罪行毀了我們的家庭。真的很痛……」她停頓下來,轉過身,彷彿「痛」這個字太傷人,「我兒子從我們身邊被奪走、被偷走。他沒了性命。」她用嘶啞的聲音說出複述過無數次的台詞:「他本來擁有無限的潛力,應該要跟我們一起在這裡的。」
然後對著右邊擠出微微一笑,兩邊眉毛揚起,因為她真的很努力要把話說完,很努力要振作起來,但身體還是左右搖擺,鏡頭輕微晃動,「就像我說的,這真的非常、非常難熬。」「難熬」這個詞被拉長,句點落在葛瑞格利•史都華的母親抿著的嘴脣上。
「很難熬。我錄這段影片是因為想要向各位求援,特別是我們社區的人,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聖克萊爾郡的居民,拜託你們挺身而出。」她加強「拜託」的語氣。接著,氣氛稍微緩和了一點,她的音調也變高了一點,以不帶感情的方式背誦文字和數字,那是她透過大量的貼文、分享和傳單倒背如流的內容:「請撥打檢舉檢舉專線1-866-371-8477,聯繫當地警察局或伊利諾州警察局。」
尋找真正的凶手
拉塔莎•史都華全長九分二十一秒的直播影片已經撥放了一分十六秒。她的手機相機微微晃動。可能是因為緊張,也可能是東聖路易斯華氏五十幾度(約攝氏十幾度)的高溫造成的。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就要度過第一個沒有兒子的聖誕節。
「我們知道有幾個人目擊一切。許多人。遠超過十五人。他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怎麼發生的、是誰幹的。我們寄望獲得更多詳細資訊,希望有人可以站出來指認真正的凶手。然而,那些知情不報的人,你們的雙手也沾滿了我兒子的鮮血,你們也謀殺了我的兒子,因為你們保持沉默。」
葛瑞格利•史都華的母親提到七千五百美元(約新臺幣二十五萬元)的賞金,一部分來自她的家人、一部分來自檢舉專線,並表示她的兒子不該挨這顆子彈,她的家人應該得到答案、正義和「了結」。葛瑞格利•史都華的母親尚未迎來案件的進展,沒有嫌犯被逮捕、審判或定罪。她還不知道,對許多家庭來說,無論凶手是否被逮捕、是否定罪,事情對他們而言永遠不會「了結」。
埋葬兒子的墓園
「就像我說的,這很痛。很痛。很痛。」葛瑞格利•史都華的母親頓了頓。「痛得不得了。」她低下頭,把相機轉過去。現在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座墓地,鏡頭對準一塊長方形混凝土板的底部,大約是一具棺材的尺寸。大大小小、不同形狀的灰色岩石和鵝卵石圍繞著混凝土,從側面來到另一端,充滿氦氣的紅色心形氣球被綁在一個插著紅花的花瓶上。
墓碑的頂部刻著「親愛的兒子、兄弟和父親」,中間是「葛瑞格利•H•史都華」,最下面是葛瑞格利•史都華的照片,兩旁分別寫著「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和「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九日」。在墓碑的右側還有一個花瓶和一小塊刻有音符的石板,裡面插滿更多紅花。
他們偷走了「他」
「我的兒子葛瑞格利在這裡。」葛瑞格利•史都華的母親走向混凝土板時說道,她的手機比之前搖晃得更厲害。「就像我說的,我們不該被迫來這裡看他。沒有一個母親、沒有一個家長應該來墓地看他們的孩子……」她停頓了一下,鏡頭拉近到墓碑上葛瑞格利•史都華的照片,拉得非常近。「……尤其是被殘忍無情的殺害。」氣球飄浮在墓碑前。
「就像我說的,這個罪行殘忍無情。我兒子從我們身邊被奪走。凶手奪走了他的生命。」她把氣球推開、鏡頭拉近,讓我們只能看見「親愛的兒子」、「葛瑞格利•H•」、「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等文字。她說:「他們偷走了他,葛瑞格利•史都華。」
然後相機移到右半邊,顯示「兄弟和父親」、「史都華」、「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九日」。花瓶裡插著花。「我的寶貝。」她站起身。「我的寶貝。」她往後退。「他們奪走了我的兒子。就像我說的,我懇求知情人士站出來……」現在我們可以再次看到整個墳墓,「……讓凶手被繩之以法。請幫助我們一家人討回公道。拜託。請繼續為我們禱告,祈求力量、安慰、正義和了結。」影片結束。
報導中毫無參與感
當我看到拉塔莎•史都華的回覆時,我已經審閱了其他五十份問券調查表,大部分皆由凶殺受害者家屬填寫。其中大部分的案件都獲得了可稱之為「典型程度」的媒體關注:事發後一連串的報導,然後在某些重大事件期間達到關注的高峰,例如:宣布賞金或審判開始、結束時。
我閱讀這些回覆時,會去研究每一個案例,挖掘新聞網站和公共檔案中可以找到的任何資訊。有時倖存者說沒有媒體報導,但實際上有,只是可能很少;有時倖存者說沒有媒體報導,就像葛瑞格利•史都華凶殺案,真的沒有。
我在問卷中問道:「在你剛失去親人的七十二小時內,沒有媒體與你聯繫,你有什麼感受?」拉塔莎回覆:「感覺他們不在乎我兒子被殺。」如果親人的案件缺乏媒體關注,倖存者普遍會有這種心情。超過十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被媒體忽略的感覺。有時是因為他們的案件根本沒有被報導,有時則是因為他們在報導中毫無參與感。
白色大活頁夾
我把我的白色大活頁夾(這堆活頁夾中最大的一個,側邊的綠色標籤上潦草地寫著:「凶殺/死亡車禍」)推到桌子上,開始翻閱裡面的調查問卷。
我找到有個母親,她年紀尚輕的兒子在九月十一日恐怖攻擊兩天後,在印第安納州伊凡斯維爾被殺害。她在問卷中寫道,沒有媒體在事發後立即與她聯繫,讓她感到「被忽視、被貶低、無助」。
還有一個母親寫道,她的女兒被酒駕撞死,沒有媒體關注這個案件,讓她覺得「好像除了她姊姊跟我,沒有人在乎她的死活。」
我兒子的命很重要
我還翻到克莉絲蒂•金恩•班奈特(Kristy King Bennet)的問卷調查表,她的兒子安東尼在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伯勒被殺害,不到三個月後,她填寫了這份問卷,提到媒體沒有聯繫她,「讓我覺得他們不在乎我兒子。他們只想讓每個人都認為這是幫派暴力,或只是一名消失於街頭的黑人男性。他的命不重要。」後面寫道:「我很心痛,因為我兒子的命很重要。」
克莉絲蒂表示,她兒子的凶殺案僅獲得一天的媒體報導,而我搜尋的結果也是如此。「WFMY News 2」網站上的報導只有四句話,「WXII 12 News」節目上只出現17秒的簡短播報。
我唯一能找到安東尼照片的地方是「GunMemorial.org」,一個由非營利組織經營的網站,專門分享美國因槍擊事件喪生者的故事。我找到安東尼打籃球、大笑或微笑以及他與愛他的人在一起的照片。我還看到超過一百條獻給安東尼•克里斯多福•金恩(Anthony Kristopher King)的留言,道出了他的死留下的傷痛:「我對你的思念永無止盡,阿安。」「我想你了,小兄弟。」「我的生活再也不一樣了。」
一起雙重凶殺案
然後我找到凱瑟琳•胡佛(Katherine Hoover)的問卷調查表。在南卡羅來納州哈茨維爾的兒子去世後,她想與媒體接觸,但她「非常迷惘,不知道該怎麼辦」。她希望有記者向她詢問有關傑森•柯瑞(Jason Corey)的事情。她很想告訴他們,儘管國小、國中、高中時期,總有人認為他進不了大學的門,但他仍順利地取得了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畢業證書;他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都是他的心肝寶貝;他熱愛母校的橄欖球隊,也喜歡帶孩子們去看比賽。
我繼續翻閱其他感到被忽略的受訪者問卷,其中一份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崔西•施耐德(Tracey Schneider)的問卷。她的兒子保羅(Paul)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被殺害。我搜尋地址。這裡距離葛瑞格利•史都華身亡的地方僅十英里(約十六公里)。
「憤怒」這個詞出現在崔西的問卷中很多次,她提到媒體對保羅的案件不聞不問。沒有記者敲門、打電話或傳臉書訊息給她。「新聞片段只有約八秒。這可是一起雙重凶殺案。」崔西寫道。「我嘗試了好幾種聯繫聖路易斯新聞節目的方式,但徒勞無功。從來沒有收到任何回應。」
凶殺案沒有報導?
我翻到拉塔莎•史都華的問卷。問卷題目:「你希望與媒體接觸嗎?」她回答:「是的,我多次聯繫媒體,但他們從來沒有回應。」兩個凶殺案現場分別位於密蘇里州和伊利諾州,兩者之間僅隔著一條密西西比河。兩個母親都迫切希望媒體能報導她們兒子的案件。我點開一些當地媒體網站,發現兩地的記者都是同一批人。
我心想:「這些凶殺案為什麼沒有被報導?」我的腦海裡浮現出一個笑容滿面的年輕人,我永遠忘不了那張臉。(宇欽/輯)
《鏡頭前的二次創傷:嗜血新聞背後的真相與人性》
作者:塔瑪拉.雀莉
出版社:臺灣商務
其他書訊:
《手繪義大利的每一天》
作者:須臾
出版社:蘋果屋
走進托斯卡尼的鄉間小村,坐在露台上,看陽光輕輕灑落在葡萄園間;拜訪千年歷史學術之城波隆那,推開書店木門,迎向令人流連忘返的知性魅力;踏上西西里,徜徉在帶有鹹鹹海風氣息的港口,享用香氣四溢的咖啡、麵包與甜點……
這本熱烈而浪漫的書,是一個女生留學、旅行、創作的故事。這個女生,很會畫畫。而且,她的畫有一種流淌感,彷彿畫中始終有微風吹拂。在她的筆下,旅行與日常,合而為一。你會看見一個人在義大利的三餐與四季,還有巷弄裡的驚喜、人情中的溫度,以及刻印在歷史扉頁與豐富文化底蘊中的肌理。
《世界冠軍游東運經典麵包學》
作者:游東運
出版社:日日幸福
不只做出美味,更懂得鑑賞風味!風味,展現的不僅是味道與香氣,更是麵包的特色與靈魂所在!蓬鬆柔軟、嚼勁;奶油氣味、發酵香氣……想要呈現的是什麼?如何引出這樣的風味?怎麼做?本書是25年經驗淬鍊的麵包職人,傾注多年經驗及所學的最新力作,從專業配方、製作技巧,到有門檻的經典之最,完整收錄!
一本習得麵包的專業技術,烘焙愛好者居家自學的最佳指南!透過清楚易懂的Step by Step,以詳細的圖說拆解各階段的製程環節,帶你按部就班掌握要領,只要按圖索驥自家練習就能學會,跟著書做,就能重現經典麵包的極致風味。
《倫敦,100種出走方式》
作者:蔡志良
出版社:PCuSER電腦人文化
漫步倫敦,彷彿走進一部流動的歷史長詩,從灑落晨光的白金漢宮、霧氣瀰漫的泰晤士河畔,再到霓虹閃爍的西區劇院,每一步都是驚喜。從市中心到近郊,無論是想探索經典博物館、皇家建築、特色市集、傳奇百貨,還是想遠離喧囂前往牛津、劍橋、溫莎古堡等地,本書都將滿足你對倫敦最任性的好奇與渴望,為每個旅人精選最值得的英倫古都自遊提案。
本書將是你的私房指南,帶你穿梭於古典與現代——到西敏寺聆聽千年鐘聲迴響;在莎士比亞劇場感受悲喜交織的餘韻;漫步柯芬園巷弄,沉浸在藝術與市集相乘的獨特氣氛;踏入哈利波特影城,親歷霍格華茲的奇幻場景;或是到貝克街221B號,探訪維多利亞時代的黑暗謎團,最後登上倫敦眼,將這座城市璀璨的天際線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