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台美《貿易倡議》談判 應審慎因應

戴肇洋 2022/09/08 20:37 點閱 2278 次

在稍早前,政府宣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經由嚴謹準備過程及協商,雙方同意從9月起啟動談判,其內容包括:貿易便捷化、反貪汙、農業、中小企業、數位貿易、勞工、法規訂定原則、環境及氣候、國營事業、標準、非屬市場政策和作法等十一項議題。

採取「堆疊積木」

回顧近年來,台灣面對「一中原則」國際政治現實氛圍之下,不論在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或參與多邊區域經濟整合上,難以有所突破。因此,採取「堆疊積木」模式,將關稅減讓、市場准入之外的其他項目先行談判,從爭取達成簽署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角度評估,或許是可行之模式。

雖推動雙邊經貿進展或較容易,但若從台美「堆疊積木」數十年來經驗,台灣希望藉此達成簽署台美《FTA》目標,將過度樂觀,甚至面對許多考驗。這些從貿易倡議的內容加以觀察,或許可以發現其端倪。

與TIFA疊床架屋

首先,「貿易倡議」內容並未列入關稅減讓、市場准入相關議題,反而涉及1994年台美所簽署的《TIFA》範圍。如果檢視2021年12月台美所簽署非屬協議性質的《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雖聚焦晶片、電動車、5G等隱含美中兩國競爭領域,但台灣卻能藉此擴大台美雙向投資,進而深化經貿連結,其未來可能利益將超過充滿憧憬的《貿易倡議》。

其次,《貿易倡議》除了與台美《TIFA》的談判內容有所部分重疊之外,如果分析這些議題,其實與拜登政府推動的內政主張,例如:保障勞工權益、管制國營事業、交換資訊、支持弱勢社群等論述頗為雷同。亦即從經濟利益的觀點評估,《貿易倡議》目標皆是聚焦美國關切的事項或價值為出發,以及以保護美國勞工及商業利益為終點。

以「美國本位主義」為考量

此外,《貿易倡議》以「美國本位主義」為考量,若從過去美國習慣採取較為強硬立場與其他國家經貿談判的經驗顯示,屆時台灣恐將配合美國要求被迫照單全收,讓台灣企業可能在毫無緩衝下,必須遵循美國訂定的「國際標準」。

也就是說,近年以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經貿談判,皆是聚焦於保障其勞工及商業等取得更多利益的內容,甚至以迫使對手降低貿易競爭條件為核心。

整體而言,台灣在台美《貿易倡議》談判上,必須慎防美國以保護勞工及商業利益為優先之下被迫大幅讓步,例如:要求營養午餐開放基因改良食品、牛豬進口擴大放寬檢驗標準等條件,有可能鬆口簽署「貿易倡議」相關協議。亦即台美啟動《貿易倡議》談判,或許能夠給予台灣追求洽簽台美《FTA》一個希望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一點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