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要在基隆協和電廠外填海造陸,興建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又惹議論。跟之前三接一樣,環評也是不斷被打回票。台電最新的方案,決定要整體東移四百公尺,但是為了保住了堤外的珊瑚礁,卻得在港內填土14.5公頃,這讓基隆港航運的安全與運量亮起了紅燈。
接收站公投無限輪迴
以天然氣發電必然要有天然氣接收站,不然電廠當然動不了,但隨著台灣用電量越來越大,尤其是更多工廠遷回台灣,台灣的電力需求有增無減。
對於電廠跟天然氣接受站的正反方注定毫無交集,贊成天然氣發電者,強調維持穩定供電的重要,反對天然氣發電者,訴求的是環境保護以及再生能源電廠。這樣的戲碼從去年的三接公投直到現在,彷彿無限輪迴,最後只能由政治力強制通過。
既然在台灣使用燃料發電是主流,那必然就會面對環保議題。畢竟不論是燒煤炭或是天然氣,都有汙染或是高價的問題。在全球同樣面對缺電的景況下,多方參考各國作法,可讓台灣省去繞遠路。
日韓重啟核電
對於環境保護跟再生能源的博弈,台灣有必要借鏡國外的經驗。日本曾經因為海嘯造成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卻也因為連續幾個月的高溫,逼得用電量持續升高。讓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將加速重啟核電審查。
就連日本的民意也有48.4%的民眾贊成重啟核電來解決缺電。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上任之後,揚棄前任的廢核政策,擴大核能發電投資,目標在2030年時核能發電占總發電量30%以上,不只是為了民生用電,更希望能降低工業用電的價格,吸引更多企業設廠。
政府逕行通過
台灣身處在亞洲及世界經濟圈當中,營運成本也需要跟各國做比較。不論是三接或是現在的四接,幾乎靠著公聽會或是地方研究都無法取得共識。最後要不是訴諸表決,不然就是政府逕行通過。政府必須認清用電與環境的必然衝突性,不管哪一種用電法,其實都會跟環境有所牴觸。
如果要避免四接傷害珊瑚礁或是港內通行安全,勢必需要別種發電方式,例如核電。民進黨政府今日對核電避之唯恐不及,認為對台灣危害甚大,但推行的天然氣接收站,又屢屢跟環保團體對峙,付出不小的代價。
誰也不肯做壞人
如果不想續建核四,似可研議其他的核電廠延續壽命。因為舉國上下,過去都對核能聞之色變,導致地方政府也不願意核發乾貯存設施的執照。因為若已把核電定位為恐怖、不可用的危險燃料,自然誰也不肯做壞人。
如果照這樣的邏輯,歐洲、日本、韓國跟美國,那都是天天抱著核彈在睡覺了。任何發電都有危機,但是與其讓台灣不斷為了同樣的理由,讓電廠興建舉步維艱。不如正視世界各方的趨勢,選擇台灣也能接受的發電方法,不然一再陷入無限循環,對於台灣的工業民生用電,都是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