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臍帶」是一種看不見、感受不到的限制與約束,它容易讓孩子與媽媽之間有過度解讀,而媽媽的情緒臍帶,無形中成為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
在各種親緣關係中,都可能被情緒臍帶所糾纏,事實上所有關係皆需要情感治癒,本書將範圍限定於其中最敏感的母親與女兒之間的傷(The mother wound),透過兩位女兒與媽媽的案例,在互相整理情緒臍帶的過程,建立正常的、美好的母女關係,核心價值是懂得尊重對方的不同,進而帶出親密感與尊重之間的關係。
有情緒缺陷的媽媽,在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間就會啟動情緒臍帶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會隨著女兒的成長逐步引起些微的問題,等到進入青春期,就會出現難以與媽媽分享的障礙,進入青春期的女兒,比任何一個時間更渴望「自己的人生」、希望被尊重的「自我」。
進入青春期的女兒
這個時期已經不是小孩,具有獨立自我,但卻還不是大人的矛盾之中,在青春期的矛盾之下,自尊心相對低落,簡單說就是處處覺得不順心,此時沒有尊重的情緒臍帶關係所給予的痛苦開始加劇。
「我女兒大概是進入青春期了,開始變得很奇怪!」
當媽媽這樣一說,女兒跟過往不同了,對媽媽的話相當敏感,都因為情緒臍帶而開始出現敏感反應,躲進自己的小小空間。自尊低落的特徵就是出現虛張聲勢與攻擊性,我們又稱呼這為「中二病」,畢竟情緒起伏大,是誰都無法理解、無法正常看待。當然在這個時期,媽媽與女兒之間的衝突就會很多。
母女間的不理解
事實上媽媽無法為青春期徬徨中的女兒做些什麼,因為青春期的女兒對什麼都不滿,不滿自己無法承受這些事情,自尊心掉落谷底。媽媽難以尊重處於這種情況的女兒的思考模式、行動,特別是自幼就以情緒臍帶纏繞著自己的媽媽,更是嚴重。
罹患中二病的女兒,會為旁人帶來痛苦,家人會因為看女兒的臉色、生活得很壓抑,想著為什麼女兒的情緒會變成這樣,然而最難過的人正是女兒。
自己看起來很糟糕、沒有用,覺得沒有人會真的懂自己,其實對女兒來說,只需要聽到有人鼓勵她說「妳可以的」、「妳是個不錯的孩子」就夠了,然後媽媽的眼中卻只認為女兒是「渾身是問題」、「家裡的問題人物」,或是認為女兒沒有前途。
衝突後新對策
被情緒臍帶纏繞的青春期女兒,與媽媽逐漸陷入暴風衝突之中,住在同一個家,連呼吸都要小心翼翼,一旦試圖搭話,就會出現情緒爭執,唯一的靜待時間流逝就是靜待時間流逝。
如同嚴重被打壓的彈簧瞬間彈開,累積十幾年的情緒臍帶關係,就在這個階段爆發,讓媽媽與女兒之間的情緒臍帶,來到新的階段,女兒會在與媽媽的情緒臍帶下,為了守護自己,選擇出一套適用的對策。大致上會分成順從對策與迴避對策兩種方法,而這樣的應對對策會隨著女兒的青春期更加顯著。
放棄自我的順從
一位首爾大學法律系畢業,正在準備司法考試的二十幾歲年輕人找上心理諮商室,一眼就看得出來他充滿不安的神情。
「我一打開書,就會覺得自己好似站在懸崖峭壁之中,好痛苦、好痛苦,好想結束這個痛苦。」他邊說、全身邊發抖。諮商師問:「既然這樣的話,那為什麼要繼續準備司法考試呢?」他說:「因為父母希望,如果不準備考試,他們就不會把我當人看。」
報導內容所述的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選擇極端順從對策的子女態樣,後續的報導內容中出現的所有大學生的媽媽們,全部都是極端的「直升機媽媽(helicopter mom)」,干涉兒女的所有行為、如果覺得兒女的分數有問題會打電話跟教授抗議,甚至於兒女生病不舒服,也會代替去學校點名、上課。
順從對策
順從對策,在情緒臍帶的關係中,是為了迴避與媽媽產生衝突,會順應媽媽的要求,當然媽媽的要求跟自己想要的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某程度上是放棄自己的想法,認為放棄雖然會帶來痛苦,但比與媽媽產生衝突好的情況下,女兒會選擇順從對策。
在我們看來,就像是一位不會忤逆媽媽的乖巧女兒。然而,女兒的內心多半都會帶著對媽媽的許多不滿與反抗心。
為了避免更大的痛苦,而選擇順從對策的女兒,就會像前述新聞的那位學生一樣畏縮。雖然當場可以迴避衝突,但放棄自己所想要的痛苦卻無法避免,嚴重的話會被憂鬱症纏身,從為了避免與媽媽產生衝突這點看來,他選擇順從的和平對策,但那份和平卻也難以維持。
內心產生怨恨
承受著失敗與自卑,在某一瞬間就會切斷與媽媽之間的關係、或是在決定性的瞬間開始怨恨媽媽。長久選擇順從對策的女兒,開始大量噴發出對媽媽的不滿,也可能產生危險情況。
一直以來十分順從媽媽的女兒,喝醉酒就會以言語暴力對待媽媽,在這一類無意識的狀態之下,可以看出女兒一直盡力做到順從,卻也累積許多不滿情緒。
維護關係反而傷害更大
當女兒熟悉了順從對策,她的嘆息聲、無法自己決定的狀態、自信感不足、無力等等,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再者,當與媽媽的關係是採取順從對策時,進入社會也會成為一個依賴感很重的人,無法積極應對他人的干涉。
為了維護與媽媽之間的關係,而放棄自我尊重,但順從並不代表女兒尊重媽媽,反而在內心十分怨恨媽媽,只不過迫於媽媽的強烈氣勢,而選擇習慣順從而已。
迴避對策
女兒還可能選擇的另一種對策,就是迴避對策,常見是為了避免與媽媽對話,選擇鎖上房門的青春期女兒,選擇迴避對策的子女,是厭煩了情緒臍帶式的衝突,選擇迴避媽媽、無視媽媽的干涉,用盡心力想要建構出自己的人生,特別是長大經濟獨立之後,就會正式減少與父母產生過多關係,不論是搬出家裡、或是刻意選擇到其他地區上班,極端的情形就是馬上結婚或是移民。
子女靠自己的力量獨立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本來就該鼓勵子女追求自己的夢想,往更寬廣的世界邁進,但這與為了迴避父母而獨立的情況,本質上就有所不同。
獨立的子女背後,有父母溫暖雙眼注視著,不論何時都能夠提供堅強的後援,然而為了迴避關係而選擇離去的子女,則是會留下深深的挫折感,這樣的挫折感就如同選擇順從對策的女兒的失敗感一樣令人憂鬱。
關在自己的世界
迴避與媽媽的關係,可以馬上解決眼前情緒臍帶式的衝突,感受到過往無法感受的自由,卻會在女兒的內心留下人際關係的傷痛與唏噓,若說習慣了順從對策的人,會對於侵犯自身領域的事情反應愚鈍,選擇迴避對策的人,則是對於進入自己生活的事情極為敏感,不容易對人敞開心房,將自己關在自己的世界,不談戀愛也放棄結婚。就如同迴避與媽媽的關係一樣,也可能會抗拒生育小孩。
整體看來,在人際關係中會採取畏縮的態度,又時不時會出現過度執著的情況,是因為斷絕與媽媽的關係,導致缺乏依附關係,就會想要從其他人際關係中獲得補償。常見就是在戀人關係中、或是對待子女的態度,會呈現過度黏著,重現情緒臍帶的關係。
迴避對策可以視為放棄與不懂尊重的媽媽的親密關係,不願衝突、又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人生,所以放棄與媽媽的關係,但對於親密關係卻無法完全放棄,內心有著深深的寂寞,所以更加渴望溫暖的關係來填補。
休眠中的情緒臍帶衝突
走過辛苦的青春期,女兒終於開始創造自己的人生,當女兒有了自己的人生之後,與媽媽又會出現不同的距離,由於已經有一套面對情緒臍帶的方式,與媽媽的各種衝突就會進入休眠期,隱藏起來,然而媽媽跟女兒之間的情緒臍帶是不會因此消失不見。
女兒在大學或是進入社會生活之後,多數都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雖然彼此還是不夠尊重,但這樣的距離之下,情緒臍帶的痛苦會少一點。不同於青春期階段每天都會相遇,但在升學、就業、戀愛、結婚等等人生重要關鍵之際,還是有可能再度喚起休眠中的情緒臍帶衝突。
自己的那個套房
二十八歲的恩珠目前離職待業中、會自嘲自己是「有經驗的再就業準備生」的無業遊民,恩珠從進入職場開始就搬出家裡獨立,直到現在都是一個人生活。有時會回家一趟、見見家人,但對現在的恩珠來說,所謂家,是自己的那個套房,因為那是自己的世界。
恩珠的家,最近讓恩珠相當心亂,地板上宅配的箱子、脫下隨手擱置的衣服,衣櫃裡的衣服都已經滿出來。沒有整理的冰箱好像滿滿的,奇怪的是一打開冰箱門卻又覺得沒什麼東西可以吃,流理臺堆滿還沒洗的碗筷、浴室好像開始發霉。
長大後的衝突
有一天恩珠的媽媽來到恩珠的家,一看到恩珠的家就大聲地說:「果然很髒,不是叫妳要打掃嗎?這是人住的地方嗎?」恩珠連擋都擋不住,恩珠媽媽馬上穿上圍裙,開始打掃。「妳總有一天要嫁人啊……為什麼每次我來這邊,都要讓我血壓高升!」「根本就不該過來妳這裡,就我一個人在那邊生氣!」「妳這孩子怎麼都跟媽媽這樣說話,閃開!妳房裡的東西我通通都要把它丟掉!」
媽媽邊打掃,邊將「妳總有一天要嫁人」這句話掛嘴邊,不停挖苦恩珠、數落著恩珠那些「看起來很沒用」的雜物,責備著不結婚、又辭掉工作的恩珠,對於媽媽這個樣子,恩珠長久累積的不滿爆發,開始跟媽媽吵架。但神奇的是,一開始恩珠的房間確實像豬窩一般,卻在媽媽經手過後,慢慢地變乾淨了。
「媽媽應該也覺得很委屈,她比任何人都希望我過得好……」因為媽媽不請自來,而對媽媽生氣的恩珠,此刻卻吃得媽媽準備的飯菜,覺得內心湧現溫暖。
母女間的情緒臍帶
這一段落是作家黃色具美(노란구미)於網路漫畫<恩珠的房間(은주의 방)>中所描繪的場景,可以像朋友一樣毫無隔閡的聊天、隨意吵架的媽媽與女兒,隨意闖進女兒生活空間的媽媽、將自己失意的情緒通通倒給女兒、被情緒團團圍住的女兒、女兒對媽媽脫口而出的毫無尊重的話語,以及最後像融雪般的溫馨的一桌菜……
小小的一段落,將媽媽與女兒之間的情緒臍帶描繪得清晰完整,細微的衝突與和好的反覆之下,那沒有爆炸的情緒臍帶衝突,會在結婚這個重要的時刻再次出現在自己的意識之中。 (昀恬/輯)
《我為什麼總是對媽媽發火?》
作者:梵娜, (哈佛大學教育哲學博士) 朴範埈 (風圖書館創辦人)
出版社:凱特文化出版社
其他書訊:
《信託敲敲門》
作者:李智仁
出版社:暖暖書屋
台灣預計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退休人口逐年增長、扶養人口卻逐年下降,近年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也出現改變,如何做好財務規劃、優雅邁向第三人生,將是「橘色世代」重要的課題。
台灣的信託業隨著金管會信託2.0計畫的推展,讓信託業務有了更多元化的思考和工具,協助長者去做妥善規劃、保障的未來生活。在資訊越來越發達的年代,人們缺乏的不再只是資訊,而是「了解」。人與人之間需要了解,人對於新事物也需要了解,唯有了解,才能帶來改變。只要願意改變,很多困難都能迎刃而解。
《SDGs系列講堂 去碳化社會》
作者:InfoVisual研究所(大嶋賢洋中心的多名編輯)
出版社:台灣東販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力求發展乾淨的能源,並設定了實施目標:確保人人都享有負擔得起、可靠且永續的近代能源。而所謂乾淨的能源,是指用了也不會減少,且不會排放CO2等溫室氣體的可再生能源,比如陽光、風力與地熱等。
當能源警鐘再次響起,我們已經不能夠、也沒有時間再猶豫下去。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必須保有守護地球環境的決心與行動的魄力。現在正是時候!
《我是照顧者-成為照顧者》
作者:米奧
出版社:尖端
目前台灣大約有76萬名失能、失智及身心障礙者,其中將近六成完全仰賴家庭照護,而照顧者中有七成以上都是女性。因此作者在最初的篇章就告訴大家「女性的自由是有期限的」。
家庭照顧責任經常自然而然地落在女性身上,卻很少人重視這個問題。照顧者們多數必須離開職場、失去自己的生活,並覺得自己孤立無援。作者試著透過親身經驗,分享「照顧責任分攤問題」、「如何面對生死離別」、應該「在父母健康時預做準備」等議題,分擔照顧者的負擔,給予每位即將加入或正在經歷照顧旅程的人們一顆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