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回學術外交之一:英國國會演說
一九九二年二月,我接到英國下議院議員耐特(Jill Knight)女爵士的邀請,參加當年六月在英國國會上議院舉行討論香港前途的會議。會議主辦單位邀請英國與美國國會議員、學術界、大眾傳播媒體重要人物及一些港台有關人士出席,我應邀為六位主要演講人之一。在距離香港回歸中國前五年舉行此一會議。
英國國會演講
我以「香港—中國變遷的媒介」為題發表演講。先細述香港一百五十多年來,對中國大陸政治、經濟與文化所扮演的催化角色,然後強調香港在未來仍會繼續扮演此一角色,並協助中國大陸進入世界經濟秩序與國際社會。我在結論中指出,自一九四九年起,面對共產中國,香港一直成為西方世界經濟與政治思想的前哨站,堪稱為東方的「西柏林」,對整個中國大陸都有極大的影響與貢獻。
演講最後,我力勸英國應善用剩餘的五年,讓香港經濟更繁榮、政治更民主、文化更多元,果能如此,當歷史未來評價英國統治香港之功過時,會說英國在這最後五年對香港所做的努力,有如英國在二次大戰戰時之英勇表現,成為大英民族另一個「最美好的時刻(the finest hour)」(作者註:英國邱吉爾首相對二次大戰中英國人民表現,即曾用此語加以讚揚)(註24)。
註24《聯合報》(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二日),第四版。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英國國會演說。記得一百五十多年前,在同樣的英國國會,英國為進入中國市場遭拒而決定向中國開戰,這就是鴉片戰爭的由來。試回想:當戰爭後中國被迫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時,香港只是一個漁村,但一九九七年—一百五十五年後—英國將香港歸還中國時,它已成為「東方明珠」,一個世界金融與貿易中心,其數個大學在亞洲大學中名列前茅,價值是原來的億萬倍。
民主成就大於港、星
做為一個歷史學者,尤其是一個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
那天在英國上議院回顧這段歷史時,我又想到,香港和新加坡均受過英國的殖民統治,但現今香港和新加坡,無論在經濟發展、政府效能與高等教育發展的表現,均超過受過中、日兩國治理的台灣,這是何一道理?當然,台灣也不必妄自菲薄,起碼在實施民主政治上,我們的成就遠大於香港和新加坡。
由於有以上感觸,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權移交中共當天,我對中英雙方領袖的表現曾仔細觀察。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在致詞時,並無一句譴責英國的帝國主義;而英國查爾斯王子在致詞時,把香港今日的成就全部歸諸於香港人民的努力,亦無一語道及英國的貢獻。
移交典禮結束後,查爾斯王子坐著英國的軍艦,飄然離去,當晚並沒留宿香港,很有「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瀟灑。我認為當日中英雙方的表現皆優雅而得體。不過後來據英國媒體報導,查爾斯王子對香港交接前中共解放軍進入香港一事,甚為不滿,認為此係一粗魯行為,並無必要。
(待續)
作者簡介:
邵玉銘教授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國任教於聖母大學、馬里蘭大學、「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內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並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校外公職包括行政院新聞局長、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為「美國在台協會」之對等單位)主任委員等職。
中英文著作數十種。中文著作包括《文學.政治.知識分子》、《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國史與國事》、《國際局勢與中國前途》、《留學之路》、《保釣風雲錄:一九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知識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擇》等書。
英文著作包括《一個在華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等書:並在美國Foreign Affairs及英國The China Quarterly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名列「美國研究學者」、「國際亞洲研究學者」等名人錄。
本書簡介:
台、美、中三角關係如何在動態中平衡互利?兩岸之間台灣報紙、出版、廣電、電影與文化是如何解嚴的?在貼身幕僚眼中,蔣經國、李登輝、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領導風格有何不同?兩岸關係為何一直崎嶇難行、台灣政局為何一直混亂不安?
前後擔任二位總統(蔣經國、李登輝)、三位行政院長(俞國華、李煥、郝柏村)的發言人,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公視董事長與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會主任委員的邵玉銘在本書對以上問題提出答案。
邵玉銘就近見證了政策的誕生與運行,許多公開或隱晦的縱橫捭闔,娓娓道來,毫不隱晦。
身為台灣大變局的參與人,在台灣社會、經濟、文化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邵玉銘總在政府記者會的麥克風前,發布或解釋重要的政策──解嚴、開放報禁,台灣從此揮別威權體制,走向華人民主與自由典範的試煉之路。
作者:邵玉銘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頁數:460頁 定價:450 元
團購郵撥帳號:0100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