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軍力大解析 學者:應強化預警

簡嘉佑 2022/03/30 14:36 點閱 8439 次
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30日指出,中國一旦進攻台灣,為了避免外國勢力的干預、與主權爭議的區域孳生事端,相當看重「速戰速決」的戰略。(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30日指出,中國一旦進攻台灣,為了避免外國勢力的干預、與主權爭議的區域孳生事端,相當看重「速戰速決」的戰略。(Photo by 簡嘉佑/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台灣需要更強的戰略預警能力!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30日指出,共軍對我國國軍實力的評價,比一般民眾評估高很多,尤其在資訊蒐集、聯合抗敵的實力上。但他也說,共軍最近積極改革兵力投送、後勤補給的系統,國軍應再提升軍事預警能力,強化中國東南沿海重點設施的精準打擊才行。

台北論壇30日舉行「國軍對抗共軍犯台的能力與挑戰」的講座,由國政基金會董事、前國安局局長蔡得勝主持。面對兵役改革議題時,揭仲表示,樂見延長義務役役期,但軍事訓練時可以再做進一步的分流,讓義務役在疫期就選擇未來的作戰單位,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訓練。

針對性的兵役改革

因應俄烏戰爭影響,台灣掀起一波兵役制度的討論,認為國內的兵役改革勢在必行,包括徵兵役期延長至一年、全民皆兵等議題。揭仲認為,恢復一年期義務役有助於解決少子女化的兵源短缺、軍事培訓素質不足的問題。但他也說,應注意的是役期延長是否排擠志願士兵的員額,導致常備部隊戰力大幅降低。

他建議,在教召與義務役制度上,可以再做進一步的分流。他說,有限的時間很難培育出在海、陸、空都能進行作戰的「藍波」,所以可以在軍事訓練時,就分配役男到未來的動員單位,如城鎮防衛、後勤補給等單位,如此就能進行更具針對性的集中訓練。

民眾把國軍想得太弱

揭仲說,中國高官曾表示,「中國有能力在攻台100小時內底定戰局」,但中國學者研究指出,沒有想像中樂觀:第一、在「戰略預警」層面,中國學者分析,「台灣能透過多種方式與借助國外勢力的偵查能力,使共軍發動戰略奇襲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聯合壓制作戰」,中國學者分析,台灣具備火力殺傷力大的「導武器」,導致中國後勤保障系統,如港口、機場等地有癱瘓的危險。第三、「一體化聯合防空作戰」(整合目標偵測、威脅程度分析到實施攻擊指令的能力),目前國軍能同時追蹤2百個以上的軍事單位活動,中國學者分析說,「這將為台灣防空戰帶來顯著的信息優勢」。

第四、「抗登陸防衛體系」,中國學者分析,台灣已有「數十年戰場建設」,有堅固的島嶼築壘防衛體系,共軍部隊登陸時,將遭到猛烈火力阻擊。揭仲表示,綜合以上四點,顯示「共軍對台灣軍事的評價,比許多台灣民眾的想像來得高」。

未來國軍的挑戰

揭仲指出,未來國軍最大的挑戰是共軍軍力的進步與改變,隨著中國加強挹注軍火、軍力外,與科技化的進步,將成為國軍防衛作戰的重大挑戰。他表示,中國物流業蓬勃發展,有助於共軍的後勤系統改善,動員速度可能縮短到24小時之內,導致國軍的反應時間相形減少。

他解釋,國軍動員時,需要常備部隊與後備部隊進行交接,但若共軍進攻時間縮短,恐導致國軍在交接的空窗中,就遭到猛烈攻勢。揭仲說,要預警敵方攻勢並發起軍事總動員,對大多政府來說,都是相當困難的決定。因為總動員會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而且一旦有國家進行軍事總動員,容易被外界視為有意拉高緊張局勢,破壞國際斡旋的努力。

揭仲建議,國軍需要強化「戰略預警系統」與「動員評估機制」,加速面對戰爭的反應時間,並提高「聯合制壓作戰的效果」,如台灣「不要花時間開發遠程武器,應集中資源開發能針對打擊東南沿海重點區域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