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陳玉芬(藝珂人事顧問公司台灣、韓國總經理)
朱建平(資深人力資源顧問)
文字整理:竇興韻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今天要談的主題是台灣就業市場的薪水差距,其實全世界都一樣,一定會有貧富差距;同樣的公司、同樣的員工為什麼薪水有高有低?這中間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造成的?從兩位HR專家的觀點來看,在同一家公司裡員工的薪水有的差好幾倍,先請玉芬分析差距在哪裡?
表現高下決定薪資
陳玉芬:最近這個人力議題幾乎在每個報章雜誌、各個公司都有出現,我們把範圍縮小在同一個公司裡面相同類型的工作。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他的責任大小跟相關表現(performance),所以責任比較大,或者是在責任賦予之下的目標達成的表現比較好,通常薪水就會比較高。
如果員工有潛力變成管理職,對公司來講,自然公司會賦予的資源也會比較高一點。所以我認為個人表現是決定性的關鍵。
問:對,我也有這種感覺。一個員工的CP 值、KPI就是他在8個小時內可以做多少事,兩個人比較下可能就會不一樣的成果,如果用齊頭式的薪水似乎也不是很公平,但是一般員工不會這樣想,他就覺得我們倆都做同樣的事,為什麼薪水不一樣?但從主管的眼中,是否就會對這兩個人有不同的評價?
資深與資淺
陳玉芬:社會已經在改變了。目前主管還是偏向去看員工「表現」,然後去看你的「價值」,我相信這就是未來的趨勢。另外,主管有沒有辦法把目標的設定、要做什麼事講得很清楚?這個「目標設定」跟這個人的關係是什麼?有些比較資深、有些比較資淺,那他們分別可以達到什麼目標?整體來說對公司的目標是什麼?所以越來越多人是用OKR(目標關鍵成果)或是OGSM(一頁計畫表)的方法來定這些目標。
問:這是蠻重要的。我們再請建平兄來跟我們講講你的看法?
朱建平:我做人資的工作從基層到高階主管已經26年,接觸到很多不同公司的形態,不同的公司就會有不一樣的著重。很多公司其實還是看年資,做同樣的工作,在傳統的公司裡,就會看到資深的跟資淺的薪資就不一樣,做得比較久薪水就會比較高。
倚老賣老反而扣分
但這背後真正代表的不是年資,不是他這邊做得很久,就一定值得這樣的薪水,其實是代表他的經驗、能力、所產的貢獻,才是真正的關鍵。如果薪水給他多一些,是因為他有一些潛力,未來可以貢獻更多,所以也許他現在做同樣的工作,可是他拿到的比較多。
問:就鼓勵他就對了。
朱建平:就是員工要有未來性、有激勵性。再來我要講個更現實的,就是很多公司只是單純因為老闆、主管喜歡他,就是想給員工多一點,所謂臭氣相投或者是關愛的眼神,你問他到底標準是什麼原因,他就是講不出,僅覺得「這個人不錯啊」,就給他多一點薪水。
問:瞭解,所以年資也不見得都是加分,若是倚老賣老不是扣分嗎?
朱建平:是啊!尤其是現在看到「老人」好像覺得就是不對,某些組織的氣候來講,可能因為你老,他就想要把你fire掉,就覺得老是代表你的成本比較高、比較貴,若可以付比較少的錢、做同樣的事,我幹嘛還要用你呢?
問:所以年資反而就變負分了。玉芬有沒有什麼同感?
老員工勇敢學習
陳玉芬:如果我們看最近10年跟未來其實都是比較科技導向,所以很多公司都已經在做例如數位轉型,什麼都轉型了。所以對於年紀稍長的一些員工們,他們其實壓力是很大的,因為他們會害怕新的東西,無法轉型。
可是大家也別忘了,他們的知識跟經驗是非常寶貴的,所以主管不能只是考慮年資,而是他可不可以把他的這些經驗轉換,協助公司在轉型中,變成一個很重要的支柱。
老員工也不要對科技的東西太害怕,因為大部分的公司也不會叫你去寫程式等太專業的東西,或者是叫你每天都「元宇宙」。但當公司即將引進新系統時,你要有多一點學習,如果也能跟得上,那我相信老員工其實也可以變成一個更有價值的優秀員工。
薪水保密是人性
問:沒錯、沒錯。剛剛講到的薪水高低,同樣一份職務薪水也會不太一樣,因為這樣,HR方面會比較建議薪水保密,不要讓員工彼此知道比較好?
朱建平:會有比較的心態。員工會想我跟你做同樣的事,甚至我的貢獻比你高,為什麼我拿的比你低?
問:就會造成不開心。
朱建平:一定會,那是人性。
陳玉芬:話是這樣說沒有錯,但是往往就是員工之間真的可以保密嗎?我相信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對公司來說,還是要有一個制度。
問:你也是主張保密。
陳玉芬:大部分是要保密啦,沒有在公開的,除了公家機關說幾職等拿多少錢,但大部分的私人公司應該都是保密的。
不同產業落點不同
問:第二部分想問台灣的就業市場,也呈現很多高低薪的狀況。首先,因為行業不同,所以幾乎等於你進的大學或出了社會,就可以大概知道你的天花板在哪裡?所以其實行業別就會有差。
此外,景氣也會有差。過去餐飲業、觀光旅遊業、空姐等這些都非常夯,但因為景氣或者是疫情的關係,就受到影響。另外,也跟剛剛提到的責任承擔有關係,那這中間的現象到底是什麼狀況,各位有沒有親身經歷可以跟大家分享?
朱建平:的確,不同的產業、行業,薪資的平均落點就會不同。
問:獲利不同嗎?
景氣有循環
朱建平:對,就跟產業型態有關係,如果有去人力銀行做個了解,在一開始就可以知道自己如果選擇這種行業的話,薪資高低大概是落在哪裡。
以我自己為例,之前我是在科技產業,學校剛畢業一進去就是3萬多起跳,在那個時候就算高的;現在看到很多大學畢業只有兩萬多。所以其實這不是公不公平的問題,是你選擇的問題。
景氣更是這樣。景氣很多時候有一個循環,當時這個行業很夯、這個行業很 low,或者是從頭到尾都沒有什麼大變動的行業,像原物料等幾乎就是一直都有需要,所以薪資就會持續在一個比較高的點。
我覺得現在台灣的半導體業已經進入到一個必需品,就是所有科技的、甚至日常生活的東西都需要,所以就變成是一個薪資會在高點的行業。
問:請問一下玉芬怎麼樣來看這樣的一個大環境?
缺工潮全球最大
陳玉芬:如果大家有注意的話,最近的商業周刊也有講到,就是台灣的缺工潮其實是全世界最大的。另外也可以看到疫情下,服務業、餐飲業就比較辛苦,所以確實是受景氣跟這些外來影響滿大的,未來性也是蠻重要的。
這些不同的工作跟不同的人才,在不同的階段,其實是有所相輔相成。比如說,如果你可能在傳統的製造業等工作,那發展上也可能遇到未來要轉型,如果你是那個被賦予轉型的人,或者是要把未來帶到一個新的地方的人,那就算你在傳統產業,也可能會有更高的薪水。
所以我認為,景氣、公司規模、未來性等,這些都會讓你去決定一個員工,他的薪資可能是在什麼樣的範圍。
人力供給過剩
問:建平,你記得我們以前比較年輕的時候,很多父母親在我們要念大學的時候就已經說,你要念工的或唸什麼,未來比較有發展、有前途啊?不要去念文科之類的。
可是後來等4年後大家都畢業了,就發現那個行業人力供給變得過剩,當大家都念那個,最後可能是風水輪流轉。比如說,現在大家一窩蜂跑去半導體,那未來是不是過剩,你覺得呢?
朱建平:對!就是這樣子,至少在我的人生的經驗裡,台灣有好幾波這樣的風潮。我那個時代大家都是理工科,所以我很多的同學包含我自己,我們都進過理工科的相關行業,我那時候第一份工作本來也是要應徵半導體,但後來沒去,因為還是順從自己的興趣。
所以往往一窩蜂的結果,並不是好事。另外像過去10年,餐旅業也是一窩蜂,冒出很多餐旅學校,現在碰到疫情,再加上兩岸的問題,就變得很慘,很多求職者是根本就不想再碰,或是很多都轉業了。所以我覺得千萬不要一窩蜂去做什麼工作。我很擔心現在半導體業也是這種現象。
Z世代薪水第一
問:對啊,台灣近年來辦的餐飲學校,這些畢業生將來是要開餐廳嗎?玉芬也是啊,妳以前還從事空姐呢,後來轉型到人資,妳自己的心路歷程是如何?
陳玉芬:我自己是感覺剛畢業的時候大家都懵懵懂懂的,如果去問Z世代的年輕人,他會跟你說薪水第一重要。以前我們第一還是以生活的安全性做考量,所以那時候父母可能是說你要當公務員或律師,有個技能,就知道我跟你是不同時代的。(笑)
以前也是比較社會導向,就是說社會給你一個認證,例如當公務員社會地位很好。但是時代進步到現在,大家比較是個人取向,就是我自己到底是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多少錢才夠?
所以我們也會希望年輕人去思考自己的一生,就是你想像工作、生活與社會的目的,這麼多的目的裡面,去導出工作上你是什麼樣的角色?若說想賺錢,大家都是要錢是沒錯,可是多少錢才夠?怎麼樣的生活才是你自己定義的成功?這是大家都會遇到的挑戰。
問:沒錯。最後來問,如果興趣跟志業,與薪水產生巨大落差,父母親自然會希望你穩定一點,例如剛提到的鐵飯碗,但是孩子們常常會反駁他的興趣不在此;我們能不能夠用比較寬闊的心胸來面對,如果說你今天真的選擇興趣跟志業的話,總會犧牲一些生活的享受,或是薪資比較低,大家心裡要能夠平衡,別覺得為什麼我都是比較倒楣的。
當年輕人以富裕的生活為目標,雖然最好兩個都有,但是大部分都要二選一嗎?
朱建平:我覺得富裕這件事情每個人的定義不同,是物質上的富裕?還是心靈上也很開心快樂?通常做你有興趣的事情,有時那種滿足感超過你花錢。
閒暇之餘培養興趣
對年輕人來講,像陳總講到的,還是以薪水當作一個最主要的標準時,我的建議就是,當然你還是要先求一個生存,所以如果當初念的已經是現在的主流,可以讓他先產生你的收入,至於你的興趣,我覺得是閒暇之餘可以再培養第二專長,或是你S曲線的第二條曲線,那等到你的興趣可以當飯吃的時候,你就可以轉換了。
所以不用急著說,要在第一時間就怎麼樣,當然你如果已經一開始就選擇興趣相關的工作,那你當然就堅持下去。我覺得只要你堅定的走在那條路上面,累積到後面,你還是可以享受生活,也許不是那麼富裕,但至少是足夠的。
大好青春別放棄
陳玉芬:剛才建平分析非常的到位。但畢竟年輕人剛畢業,他們對於很多東西都是懵懵懂懂,所以我會建議說,應該先把工作做好,然後再去找到人生目標。而在那之前,工作本身可能就已經很複雜,我也要提醒大家,現在學習的方法跟以前不一樣,比如說,有些人覺得大學4年出來,我好像不喜歡做我這個東西,可是實際上,他也不知道他喜歡做什麼。
所以我會建議是說,在剛畢業這幾年時間,行業也會變化,可是你學習的態度不能發生變化,就是說,我可能不喜歡我這個行業,但可以透過網路、線上課程去學別的,或是在其他大學修另外一個課程,去看自己到底可不可以增加一個技能,或是可不可以有興趣做那個行業?
無入而不自得
所以不要放棄,別想著自己念錯科就死定了,那部分的確是比較辛苦一點,我覺得應該是用一個開放的心,世界這麼多技能我可以學,這個興趣沒那麼高,我就趕快找第二個我有興趣的東西,現在的環境跟科技也可以支援這樣的學習態度。
比較擔心的是,年輕人會太執意說自己未來就是沒什麼、什麼都不喜歡,變成躺平族;目前他們就分為「競爭過度」,或是「什麼都不要」這種兩極化的現象,對年輕人來講是很可惜,因為這麼大好的青春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去做的。
主持人:謝謝兩位提醒。年輕人可以找一個穩定的工作,或者找你有興趣的工作,總之不要失去學習的心,在這樣網路科技的世界裡,保持這樣學習的心,你就可以無入而不自得,做什麼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