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衡》危機下需要國際治理合作

林建甫 2022/01/16 10:17 點閱 1311 次

去 (2021)年全球先後經歷了新冠病毒危機、供應鏈危機、氣候危機、能源危機。今天新冠病毒又演化成傳染力非常強的 Omicron變種,讓各國嚴陣對付,這些都對全球治理構成了空前的挑戰。

新冠病毒的疫苗供需失調,富有國家疫苗寧可過期丟棄也不願給缺少疫苗的國家。人道問題及這些危機凸顯了世界缺乏有效的合作與協調機制。

不合作加重危機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20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機制發揮了協調各國政策、穩定市場預期的重要作用,使得當時的金融危機和之後的歐債危機,並沒有演變為全面的經濟崩潰。

反觀現在,這些國際機制因為大國之間的分歧,已經缺乏足夠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不能形成有效的應對危機的方案。由於沒有一個大國可以主導當前的供應鏈系統,合作變得尤為重要,缺乏任何一方的支持,都可能加重這場危機。

疫情起伏,救市釀通膨

去年下半年,好不容易疫情舒緩,各國陸續解封。但年底Omicron出現,其高傳染力,讓不少國家又走封城鎖國的老路。目前來看,晶片、能源、其他原材料及零組件的供應危機仍在持續,嚴重影響了工業生產和居民消費。而國際航運擁堵更加劇了供應鏈受阻的問題。

此外,疫情以來,各國央行寬鬆貨幣政策的疊加效應,世界不僅面臨著商品供應短缺的問題,更已經產生通貨膨脹甚至升級到金融危機。

氣候及能源危機再疊加

去年同時也是氣候變化和能源領域的轉折年。COP26格拉斯哥氣候峰會致力於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和化石能源的同時,全球戲劇性地經歷了一場能源供應危機,傳統能源如煤炭、天然氣、石油的價格暴漲,很多國家遭遇了空前的能源短缺問題。

這種氣候危機與能源危機的疊加,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各國政府在氣候與能源政策上的協調不足。削減化石能源使用的初衷是正確的,但不能一蹴而就。如果操之過急,還可能造成嚴重的能源危機。

中美之間雖然形成了相關合作機制,但並沒有把更多的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拉進來。因此,能源供應危機有可能在新的一年裡再次爆發。

宜國際合作共同求解

由於今天的全球經濟體系已經一體化,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經濟危機、疫情危機中獨善其身。甚者,由於不同國家在不同的科技領域擁有比較優勢,因此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壟斷所有的科技解決方案,只有通過科技合作與共用,才能找到走出危機的道路。

2021年已經證實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已經變得很脆弱,在已發生的各種危機都在提醒著人們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現在全世界人民翹首迎接2022新年的到來時,國際社會應當反思如何擱置政治上的分歧並尋找合作的道路,加強合作,共渡難關。否則未來很可能會面臨一個更加困難而動盪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