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變遷恐造成民眾受到損害,應鼓勵他們參與氣候治理的討論,才能真正有效落實調適制度。(Photo on PxHere under C.C. License)](/system/assets/images/000/069/510/big/%E5%9C%96%E8%AA%AA%EF%BC%9A%E7%92%B0%E5%A2%83%E6%AD%A3%E7%BE%A9%E5%9F%BA%E9%87%91%E6%9C%83%E5%B0%88%E6%A1%88%E4%B8%BB%E4%BB%BB%E8%91%89%E4%BA%8E%E7%91%84%E8%A1%A8%E7%A4%BA%EF%BC%8C%E7%92%B0%E5%A2%83%E8%AE%8A%E9%81%B7%E6%81%90%E9%80%A0%E6%88%90%E6%B0%91%E7%9C%BE%E5%8F%97%E5%88%B0%E6%90%8D%E5%AE%B3%EF%BC%8C%E6%87%89%E9%BC%93%E5%8B%B5%E4%BB%96%E5%80%91%E5%8F%83%E8%88%87%E6%B0%A3%E5%80%99%E6%B2%BB%E7%90%86%E7%9A%84%E8%A8%8E%E8%AB%96%EF%BC%8C%E6%89%8D%E8%83%BD%E7%9C%9F%E6%AD%A3%E6%9C%89%E6%95%88%E8%90%BD%E5%AF%A6%E8%AA%BF%E9%81%A9%E5%88%B6%E5%BA%A6%E3%80%82%EF%BC%88Photo_on_PxHere_under_C.C._License%EF%BC%89.jpg?1641457086)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排碳企業汙染環境,卻要民眾出錢買單?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楊書容6日於記者會指出,碳稅精神就是,應由汙染環境的人就該付出成本。但目前碳費規定以「輔佐產業轉型」為原則,恐形成廠商「手付碳費、右手領補助」的狀況,無法落實碳費精神,該基金會呼籲政府能以聽證、公民大會的方式,促進公眾參與討論。
汙染者本應付費
許多工業團體抱怨,政府又是碳費徵收,又是排碳總量管制,根本是「一隻牛剝好幾層皮」。然而,楊書容指出,碳費就是落實「汙染者付費」的精神,將企業污染環境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但顯見產業界還沒有意識到「排碳就是需要付出成本」。她表示,總量管制則是要求排放源加速減碳進程,與碳費並沒有重複管制的疑慮。
但碳費費率該怎麼收、又該如何使用,引發外界激烈討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表示,費率原則應以「能帶來具體減碳成果」為原則,並定期做出檢討。他說,倫敦研究合作機構建議,台灣碳費徵收可以先以每公噸碳排徵收10美元為準,到了2030年再逐步提高到每公噸98美元。
促進公民參與
魏揚指出,「優先資助工廠轉型」原則恐出現「左手付碳費、右手領補助」的狀況。他說,企業長期以低廉的價格取得水、電、土地等資源,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都使環境與民眾受害。所以碳費收入應用於改善已遭破壞環境,或援助在轉型下受害的民眾等。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責律師呂冠輝表示,環保署草案目前只針對階段性管制目標,為民眾舉行公聽會。他建議,階段性管制目標攸關政府詳細的作為,應透過更嚴謹的「聽證程序」來促進公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