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研隨筆》勿輕忽通膨的加乘效果

戴肇洋 2021/12/29 12:14 點閱 1598 次

今年以來,隨著全球景氣逐漸復甦,台灣亦不例外,在台商大幅回流投資及出口持續暢旺加持下,經濟成長突破6%,創下十年以來新高。不過,在喜迎經濟繁榮的同時,由於國際原材物料行情持續飆揚,這些屬於生產活動所需要投入的要素價格上漲,廠商自然將其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大眾,導致通膨壓力不斷升高,嚴重衝擊庶民生活。

通膨加乘 物價上揚

在學理上,若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6個月突破2%以上,而且物價上漲並非集中單一類別或特殊項目,而是全面性、持續性,則符合通膨定義。不過,最為可怕的是,在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6個月超過2%後,其所形成的預期心理。亦即短期需求上升、廠商預期成本墊高相互作用影響之下,讓蠢蠢欲動的價格再次調漲,導致通膨呈現「加乘效果」。

依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今年CPI上漲預估達到1.98%,雖維持在2%警戒線內,但今年4月以來,國內物價隨著全球通膨快速上升,若以4月迄今CPI計算,平均漲幅達到2.33%,已經跨越通膨警戒線。尤其最近變種病毒入侵,使得疫情略有升溫,加上即將來臨春節是消費高峰,極易拉抬物價走高的季節,顯示國內在短期內物價情勢並不樂觀。

全球性壓力難避免

另一方面,雖台灣受到疫情衝擊低於歐美各國,但在各國持續推出QE政策下,央行為了避免造成幣值升幅過快,採取相對較寬鬆的貨幣政策,維持低利水準。此外,配合台商回流採取資金匯回獎勵,以及美中貿易爭端轉單效應,導致大量資金流入;加上政府今年推出五倍券及相關消費券刺激之下,在無形中更加推升國內物價上漲壓力。

誠如許多財經學者專家普遍認為,此波全球性通膨預估將延續至2023年。由於台灣經濟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尤其是能源及原材物料的供給,更是高度依賴進口,使得台灣更加難以避免全球性通膨所衍生的物價上漲壓力。

加強稽查 遏制哄抬

面對尚未見盡頭的物價上漲,甚至可能延伸為全面、持續顯著上漲的通膨現象之下,政府應該關注此波通膨對庶民生活的實質影響;尤其是退休族群、經濟弱勢家庭及低薪階層受到的衝擊,更加明顯。

因此,政府切忌輕忽通膨加乘效果,除了加強採取聯合稽查物價之外,必須採取多重管道穩定物價相關措施,包括降低大宗商品貨物稅率,與大賣場量販店協調成立平價專區等。

此外,應該同步連結民間消費保護團體並肩作戰,發揮整合力量,聯手遏制不肖業者惡性哄抬物價,並且與農、漁會之充分合作,充分供應市場產品。唯有如此,始能促進價格透明穩定,遏制物價飆揚,進而維護消費大眾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