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漫談〉用有溫度的數字看失業的嚴重性

于國欽 2021/12/28 10:23 點閱 1409 次

數字原本是要讓人看出問題,但如今數字的原意逐漸為人們所淡忘,失業率就是其中之一。1990年代初期,當失業率升到3%,那是天大的新聞,各報皆以顯著版面報導,政府也視為嚴重的問題。

小小數據意義大

但自2000年以來,隨著網路泡沫、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台灣的失業率扶搖直上,一路升破5%、6%,如今再看到4%已覺稀鬆平常,甚至無人聞問了。

何以昔日失業率3%,百官為之焦慮,輿論為之沸騰,如今4%各界反倒是一派雲淡風輕,四海昇平之狀?這是因為人們已經忘了數字的原意。

日前主計總處公布11月失業率降至3.66%,從報上看到的消息就是創了近21年同月最低之類的好消息,多數人已不知道這小小的數字究竟是何意義。3.66%這小小的數字,代表台灣社會有44萬人還在失業之中。

而這些失業者當中,可能有半數還是家計負責人,他們失業影響的不只是自己,而是一家人,失業沒有所得,對一個人的打擊已相當大,更何況波及全家,其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失業波及76萬人

如今究竟有多少人被失業波及(含失業者及被失業波及者)?依主計總處估計,受失業波及的家庭人口高達76萬人,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幾乎是失業人數的兩倍。

然而,如同對失業率的無感,政治人物只要看到數字比以前漂亮,他就覺得自己已盡了責任,全然不知台灣社會仍有76萬人的生活被失業波及,這些人所得無著,陷入無助,成為貧窮,然而他們的困境已被高經濟成長、景氣紅燈所掩蓋。

工時不足很無助

除了正在找工作的失業者,在台灣社會裡還有許多是連找工作都不想找的「隱藏性失業者」,他們不算在44萬人裡,而是算在「非勞動力」裡。那他們為何不找工作?原因很多,但多數是找累了,沒找到適合的工作,因此在家裡韜光養晦一下,這些人一樣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這樣的民眾有多少?

大約有15萬人,他們的處境、心境可能比失業者更需被關注,但是每月數字發布之後,少有人關注這個族群,再不然也只是覺得:「不錯,比上個月少了一千人。」而忘了他們的無助。

此外,別以為有工作的人就都很開心,就一定會有穩定的收入,當前台灣社會有許多名為就業,但工時很少的人,他們的生活也過得很辛苦,有多少人呢?依主計總處估計,由於經濟因素以致週工時未達35小時的人有23萬人,這個數字也不算少。

百萬人的真相

我們把上述失業、受失業波及、隱藏性失業及工時不足這四類人口加總一下,已逾百萬人,這不是一個數字而已,而是台灣勞動市場的情況,如今有超過一百萬人是處於這樣的就業困境、生活困境,這樣算不算嚴重?不言自明。

如果只把失業率當成一個數字,拿來比一比,得出創幾年新高或新低,我們會逐漸麻痺,忘了數字的溫度,數字原來要幫人們了解真相,最後卻讓人們忘記真相,聽起來很荒唐,卻是事實,值得我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