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COP26 我國不能落後部署(20211129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 2021/12/07 08:47 點閱 161029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台灣整合防災工程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陳美君、竇興韻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COP26會議,參與的國家也很多,也激盪出許多非常具體的、未來各國希望能夠去做的規範,這次最大特色就是美國總統拜登非常熱心的出席了!

過去前總統川普是不出席、甚至是否定的,所以我想這次的會議大家都寄予厚望。先請汪老師分析這次格拉斯哥氣候變遷會議,有什麼樣重大的突破?

美國回來了

汪中和:第一個,這次格拉斯哥COP26會議,就像主持人所說的美國回來了,而且不但回來,也扮演了一個領導性角色,不但首先陳述美國要積極減碳,還發起了很多倡議,然後積極介入,全球在氣候變化、節能、減碳及後續行動,甚至金援方面,他們都扮演了非常好的正面角色。

這個會議,延續過去這個氣候變遷會議的特色,人多,整個議程非常的龐雜又緊湊,最後甚至延期一天收場。不過總算是順利結束,也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所以大致上完成了當初舉辦的目標。

力守1.5℃目標

第一是力守巴黎氣候協定的溫控目標,雖然1.5℃很困難,但是至少希望能夠不要超過2℃;第二是全球的減碳工作,還是繼續往前積極推進,第三是氣候金援,這個議題在這次會議終於定案,雖然沒有確切的時間表,但是他們承諾要加倍金額;第四是巴黎氣候協定中最重要的碳減排、碳交易部分,這次也塵埃落定。

所以這次會議可說是為巴黎氣候協定下一個句點。但很可惜的是,這個會議在最後因為印度的堅持,所以把「燃煤淘汰」,改為「燃煤逐步消減」,這是大家都覺得很遺憾的一個敗筆。

卡在印度

總結一句話,格拉斯哥這次會議,就像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之前參加會議時曾講一句話批評它們的餐點,他說,這個餐點是「Weak coffee,bad food.」,意思是咖啡又淡、食物又糟,或許可以影射這次的會議總結,大家的觀點也都是「Weak coffee,bad food.」。

巴黎氣候協議結束的時候,是全場歡呼、大家熱烈慶祝;反觀這次結束的時候,許多的國家是含著眼淚、默默的離開,所以這是兩個不同的結局。

問:不過,這COP26會議有約束性嗎?

汪老師:它有約束性!第一,燃煤一定要逐步減少,本來是要逐步的淘汰。

問:那不減少的話,會怎麼樣?

有約束性的規範

汪老師:不減少的話,現在不管是歐盟或是美國,都有課徵碳稅,你不減的話,它就會徵收非常高昂的碳稅。第二,甲烷,過去甲烷不是氣候變化的一個議題。但是這次甲烷,已經變成一個主要的一個熱點。

第三,就是金援確定一定會加倍,雖然沒有時間表,這是大家覺得很遺憾的一點,就像印度堅持的減煤一樣,如果沒有時間表,對那些弱小、第三世界的國家,在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方面,他們受到的傷害、基礎建設都會受到延宕。

有胡蘿蔔也有棒子

問:謝謝汪老師的分析,我總結一下,能召開格拉斯哥會議還是一個正面、可喜的現象,但是這中間牽涉到不同國家的利益、規模、財務,大家在許多事要取得共識,是非常困難的。

剛剛汪老師提到,這協定有胡蘿蔔也有棒子;除了收碳稅,你做對的話就對你有好處,還會給你金援,你不做的話,就有些處罰。但是事實上又沒有時間表,聽起來就滿mix的,有好、有壞、有正面、有負面。請賈博士來分析?

賈博士:確實,COP26會議雖然美中不足,但其實從科學數據上來看,科學家其實還是非常積極鼓勵1.5℃這個目標,只要全球盡全力,應該還是有機會達到。

關鍵在有沒有心改變

不過我覺得氣候變遷現在已經不是科學技術的問題了,其實科學家都已經告訴我們解決方案,也告訴我們要怎麼減才有辦法抑制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地球溫度上升。

所以整個行動要能夠成功,是一個感性的問題。譬如說,怎麼樣能夠喚起地球上每一個國家、國民,真正認知到地球只有一個。

第二,地球整個氣候狀態,不僅已經重創人類的生活,甚至整個生態圈也都受到嚴重的衝擊,氣候變遷不分你我,不分膚色是黑、是白、是黃,氣候變遷也不管你是綠的、白的,氣候變遷對每一個人的衝擊,都是一樣的。

問:所以大家要共同採取行動並不容易啊!

賈博士:對,所以我才說已經不是科學的問題,因為科學其實都告訴你解決方案,是要不要做的問題,整個地球村上所有的人,在情感上願不願意一起承擔人類過去對地球所做的、溫室氣體排放的作為?

所以我覺得這是要從情感面上,而不是從科學上,因為科學其實都已經告訴我們。

窮國有心無力

問:但賈博士這樣講,感覺上是有一點道德高調,因為大家都覺得需要,可是最好是「你犧牲,我不要犧牲」,你去做、我不要做,所以一定要用一些法律、規範,就像剛剛講的胡蘿蔔和棒子,強國跟富國在主導這些事,那難免會忽略或傷害到那些弱小、落後的國家。您覺得,大家如何能夠齊一步調?

賈博士:如果沒有這個心的話,要行動,我想根本是不可能。

問:汪老師您覺得窮國或是弱勢的國家,會不會有心無力?

汪中和:他們真的是有心無力。第一,這些弱勢國家其實在溫室氣體的貢獻度是最小,但受到的傷害最大。

問:反而他們沒有在排碳,是別人在排!

汪中和:對,把所有非洲國家南部的碳排通通加起來,在總排碳中大概只佔3%,卻承受了超過一半以上的氣候變遷衝擊。所以,他們一定需要這些因為排這麼多碳、工業化的富國,伸手去幫助、扶植它們,不然他們逃不過、撐不過氣候變化將來給他們帶來的衝擊。

台灣得更繃緊神經

問:回到台灣來講,這樣的氣候會議,我們台灣是不是也要遵守這些四大目標呢?

汪中和:要,第一個就是減煤,在所有過去的氣候變遷會議裡,這是第一次非常明白、明確說要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特別是燃煤及天然氣,但台灣偏偏燃煤跟天然氣是台灣兩大重點能源。

問:因為人民不要核電,所以需要燃煤跟天然氣來補足電力。

汪中和:是,台灣目前的再生能源的量也趕不上,所以面臨的壓力是空前巨大。第一,2023年歐盟就要開始徵收碳稅,企業立即就得面對貿易上的壓力跟地雷。

第二,燃煤一定要逐步減少。氣候協定已經說不要再繼續增加,連融資都不可以,所以燃煤當然已經沒有路了。但是燃氣也是一樣,現在美國及其它國家一起倡議要甲烷減排,而且有明確的目標,2023年要減到比2020年少30%,是非常明確、但也是非常艱巨的。

天然氣接收站難題

全世界排甲烷十大國中有七國都已經承諾要做,所以台灣建在天然氣三接這部分,面臨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第一,因為國際會限制使用,第二會提高它的價格,碳稅會非常的高,第三,沒有天然氣的來源進口使用,台灣的能源就沒有明天,如果我們再不趕快積極轉型的話。

問:汪老師講到重點了,美國在全世界輸出她的天然氣,包括臺灣,強迫我們要在藻礁上面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那我們得要接受美國傾銷;但美國又說要甲烷減排,可是天然氣又製造甲烷,就好像以鄰國為溝壑,天然氣輸出到臺灣,那臺灣要怎麼樣才能減天然氣(甲烷)?怎樣才能減燃煤?加上人民又不要核能,剛提到綠能又很慢,緩不濟急,那我們要往何處去?

壽命不超過30年

汪中和:我想這是現在政府一定要去開始思考、要開始改變的路。如果我們堅持不要核能,綠能發展的腳步又這麼緩慢,那麼我們就要面對龐大的碳稅壓力。

問:那這樣要說服民眾同意三接,這真的是很矛盾。

汪中和:燃煤在2040年以後,幾乎各國大部分就都停用了,天然氣在2050年左右,大概也沒有國家願意去發展了,所以如果我們繼續發展天然氣,就算建好接收站,不管是三接、四接、五接,其壽命都不會超過30年。就算可以順利營運,這些投資將來怎麼樣的回本,都是一個重大問題。

問:哇!這問題很少人討論。賈博士,您怎麼看?

燃煤2040年也要停止

賈博士:確實,COP26會議後提出協定要減煤,那天然氣就成為很多國家在轉型期間,彌補電力不足的一個替代方案。但時間上,就像剛剛汪老師所說,天然氣如果要達到2050年淨零排碳,你還是不能用,看起來時間就是非常的有限。

所以台灣的壓力真的是非常大,整個用電的成長期也會越來越高,要去把那一塊補起來,可能是要付出非常、非常大的代價。

問:賈博士剛提到要在綠電上再加把勁,請問哪一種綠電是最有效益的?不管是太陽能、風力,哪一種綠電是特別有效益,有辦法得到像核電、或是像燃煤、天然氣這樣的效能?

地熱發電有望解決

賈博士:之前在論壇上汪老師有提到,就是台灣除了風能、太陽能之外,還有一些地熱發電,以及海洋的潮汐發電,都是有可能達到您說的效益;所以在面對所謂新能源發展的壓力之下,風能、綠能現在看起來目前已經應該是量能都用得差不多了,因此有沒有辦法再積極透過例如地熱發電的方式來補足電力,這可能也是政府需要去加把勁了。

問:沒錯,最後請兩位來做個比較建設性的建議,政府短、中、長期可以做的事情?

汪中和:第一,一定是節能,台灣的能源絕對不能夠繼續像現在這樣浪費,因為未來的挑戰會很高,所以節能第一。

節能為首要行動

第二,就是減煤、減氣;第三,一定要積極發展綠能。若投資一點在煤氣方面,在綠能投資就少一份,所以就像剛剛賈老師說的,其實地熱、氫能、潮汐能都是我們台灣自有、而且可以大力發展的,這方面不加油的話,台灣是沒有未來。

賈博士:從整個大的趨勢上來看,節能還是最重要的,呼籲聽眾為了能源再去多付出比如價格、節能行動等。我覺得從價格來抑制整個用電量,以價制量的一個方式來去執行。

第二,我非常同意汪老師所提到,現在太陽能、風能所能夠做的其實已經相當有限,應該再積極去投資地熱能源,或是氫能,現在各國也都能看到這可能是未來非常重要的一種新能源趨勢。

政府要有大魄力

主持人:節能這件事情應該是所有人都應該做的,不過,卻很難叫企業界去節能,因為現在很多的工業生產的確是有它的能源需要,每個產業也會想要搬去一個電力供應無虞的地方。

我們可以叫老百姓節電,卻很難叫企業界節電,除非縮小經濟跟經營規模。所以這方面就需要政府有大魄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