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rst big energy shock of the green era
淨零碳排路上的第一個現實障礙正侵襲英國、美國、中國等近期面臨嚴重能源危機的國家,綠色能源恐慌,揭露了這些國家在拋棄化石燃料路上沒考量到的替代能源來源是否足夠,以及「能源」本身對人類經濟的重要性,未來各國政府與民眾在脫碳過程中,恐怕會更趨於保守,甚至開始反能源轉型。
電力市場看天吃飯
能源恐慌對各國政府來說,曾經是個無比遙遠的話題,尤其在 2020 年的全球能源需求甚至下滑了 5%。但隨著世界開始追求更乾淨的能源系統,能源恐慌成為一個未爆彈,尤其是再生能源與過渡性化石燃料的供應穩定性堪憂、相關產業投資不足、地緣政治(針對天然氣管線)影響加劇、電力市場看天吃飯過於脆弱等問題。
隨著疫情的陰霾散去、各國經濟恢復活動,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也讓各國的能源庫存水位普遍降到了危險水平,全球石油庫存僅為平時水平的 94%,歐洲儲氣庫為 86%,印度和中國煤炭更低於 50%,能源市場陷入緊張,而再生能源間歇性的供應中斷並不足以穩定局勢。
在本波能源危機中,各國的能源低存量主要與就有的化石燃料開採場與發電廠有關,再加上大規模建設還不夠成熟、仍須仰賴過渡性化石燃料維持電網穩定性的再生能源電廠因氣候因素減產、作為過渡能源的天然氣供應不穩等問題,使得能源供需之間青黃不接。
再生能源不穩定
其中歐洲受到天然氣供應問題影響最為嚴重,作為歐洲 41% 天然氣供應者的俄國掌握了大量的輸送管線,政治局勢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且目前各國能源市場的設計上也有極大的缺陷,目前的歐洲也過於仰賴太陽能、風力等仰賴天氣、不穩定性極高的再生能源,容易使市場機制失靈、崩解。
面對這些能源市場的缺陷與潛在問題,各國政府勢必要重新設計現有能源市場,提供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問題更大的緩衝空間,如補助能源供應商擴大儲備設施、邀請企業競標備用能源供應標案,初期以天然氣為主,再逐漸轉為電池和氫技術等。
https://www.economist.com/leaders/2021/10/16/the-first-big-energy-shock-of-the-green-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