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恆大集團財務危機延燒,衝擊歐亞股市,是否會像雷曼兄弟金融海嘯,襲捲全球?值得關注,中國政府在打什麼算盤?是否會導致全球金融界系統性風險?對台灣衝擊有多大?政府應得到什麼警惕?值得探討。
恆大債務黑洞
從恆大集團半年報分析,去年總債務是1.95兆元人民幣,今年上半年激增為2.36兆,其中長債3986億、短債2933億,其他債務1.61兆。跟恆大集團有關的掛牌企業,還有恆大物業、恆大汽車、恆騰網路,股價一起暴跌,不在話下。
分析1.95兆元人民幣債務,恆大欠128家銀行,和超過121家非銀行機構債務。外傳還有1兆多億的債務,來自監管較少的影子銀行,包括信託、理財產品,和商業票據。無風不起浪,傳言應有可信度。
中國政府會不會救恆大?若要救,恆大負債太過龐大,資金往來錯綜複雜,流向不明,恐怕不易。英國Ashmore債權4.33億美元,貝萊德3.85億美元,UBS2.75億美元,匯豐2.06億美元,連日本養老金也是受害人。
中國人民銀行早已進駐摸底,9月15日宣布,恆大債到期利息可能不支付。政府已在切割,動作明顯,債權人或投資人心理要有凖備。
恆大案相比雷曼案
中國人行最近透過7天和14天逆回購,浄注資900億元人民幣(約3800億元新台幣),當局正防止衝擊貨幣市場,維持金融體系流動性,應不至於影響金融穩定。
恆太案衝擊,會像2008年9月出事的雷曼兄弟嗎?兩者無法相提並論。恆大只是中國境內不動產信用問題,最多影響有資金往來之金融機構、債權人,衝擊中國GDP約1.4%。不致於造成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而且即使不動産景氣受創,中國仍有其他產業維持經濟成長,預估恆大風暴大約只影響其GDP 1.4%。
但雷曼兄弟成立158年,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背後牽動房利美、房地美,將次級房貸包裏成複雜難懂的金融商品,投資界認為信用可靠,包括挪威退休人員基金、貨幣市場共同基金、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以及各大金融機構全部上當,美國政府動用7千億美元救援,才解決次貸危機。恆大、雷曼兄弟相差太大,衝擊力大不相同。
中國想學德國經濟
中國政府最近大動作整頓,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網易、滴滴出行、遊戲、不動產、教育產業,以及恆大,未來必將調整未來國家發展方向,據了解,應該是中美貿易大戰以來,認為過去經濟學美國是否正確?尤其吹起網路大泡沫、不動產炒作、金融投機,所造成的潛存風險,都令東南海主事者寢食難安。
朝向德國經濟發展模式,由紥實的工業、科技、生產事業,撐起國家經濟一片天,是中國政府未來學習目標。然而,30年根深柢固經濟模式,要想一夕調頭轉變,談何容易?付出沈重代價,可以預見。
最近香港、澳門政府分別針對境內地產、賭博行業,約談業者,釋出訊號,預料恆大之後,中國「共同富裕」動作仍會繼續不斷。
恆大衝擊台灣
恆大危機,對台灣最大影響是21億元曝險部位,其中包括2家銀行5億元債權,以及持有16億元金融商品,應該都在可承受範圍之內。重要的是,回憶2000年,東帝士集團負債700億元未還,陳由豪潛逃出境,一夕戳破台灣不動產大泡沫,導致金融體系共同承擔2兆元壞帳,其後政府透過減稅,恊助金融界打消呆帳,代價不小。
20年之後的今天,翻開建築業財務報表,負債比嚴重偏高者,不在少數,潛存風險極高,如遇景氣變化,後遺症難料。如何預防類此恆大事件在台灣發生,政府有必要全面檢視不動產企業財務風險,防微杜漸,才能確保台灣經濟安全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