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打獵夏季歷史17〉從天風海濤曲中,聽人間怨斷

魏國彥 2021/09/16 12:09 點閱 3111 次

「書林打獵」歷史系列介紹的書並非隨意摘採,四個月以來我談了十六本書,有脈絡可尋,雖還不到「千里來龍,到此結穴」的最後階段,但也到了鳥瞰山水,畫龍點睛的成果

揭開現代史序幕

本系列最早幾本書先談「什麼是歷史?」得出一個重要面向,那就是「歷史是現代和過去不斷的對話。」而近來介紹了一連串「時間切片」型歷史書,側重於跨洲跨國、不同民族之間的互動。

頭幾本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展開,而有了生物物種的「哥倫布大交換」,病毒、菸草、蚯蚓、蕃薯都是開路先鋒,在英雄將相之外扮演了開展歷史的角色。整體而言,數本書籍從不同面向描述著海路大開而造就了「全球化1.0」,揭開了近現代史帷幕。

大航海時代

稍後數本從成吉思汗說起,把眼光拉回到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打通與交流,初期使用的是武力,蒙古帝國的治理是「資源集中再分配」的方式,通有運無,擴大了先前絲路的小規模的商業活動,而使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的民族享受物質流動、互補有無的好處,因雨露均沾而各安其位,在「航海時代」之先完成了歐亞大陸間的陸路的「全球化」。

回頭溫習這兩個分別為「海路」與「陸路」範疇的橫向交流,我們注意到其中有濃厚的現代意義:

海陸交流 煙硝曲折

(1)海路的進展給東方民族與歐亞內陸帶來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與掠奪,而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又有新的煙硝轉折,例如三年來的「中美貿易、科技大戰」;例如「帝國墳場」阿富汗百年間先後驅趕了英國、俄國與美國三個帝國勢力,近一個月中其控制權回到神學士塔里班之手;而這個景況曾經發生在蒙古帝國崩潰的過程中;

(2)近數百年來歐亞內陸的形勢是中國與俄國之間角力,分據東西,近百年來都應用了列寧式的「既聯合、又鬥爭」的辯證,而在最新的阿富汗形勢中繼續演化挺進。前有蒙古帝國經營,後有清朝康雍乾三個皇帝的鞏固,現下中國共產黨向歷史取經借膽,佈局的「一帶一路」是古代綠洲絲路與海洋絲路的現代化、規格化的升格版本。

錢塘萬里看潮生

從帝國的廢墟中崛起的終極依賴是前輩學者的思想指引,在伊斯蘭世界前有阿富汗尼(上星期五專文介紹了),而在東方的儒學國度則有梁啟超先生,但是我們要晚一點才讓他登場,這中間還先要對於明朝與清朝歷史作些複習。

借一首蘇東坡的絕句來預告:「道是無情更有情,錢塘萬里看潮生。可知天風海濤曲,也雜人間怨斷聲。」近五百年的中華民族曾經風光,可是到尾巴這一段支離破碎,人民輾轉流離,是一段痛史,我想從歷史的鑑照中痛定思痛,追尋中華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