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南郡考古引起的【斯卡羅】熱潮

游常山 2021/08/25 18:48 點閱 5000 次

近日公共電視斥資超過十億台幣的大河劇【斯卡羅】,引起爭議不小。泛藍立委、藝人出身高金素梅攻擊綠營假文化之名,行再次羞辱台灣原住民之實,而立場南轅北轍的小說家巴代則主張「創作不必為歷史負責」,引發新的一波的多元文化的論戰。

那是1992年的第十五屆的【時報文學獎】得獎名單公布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斯卡羅】這個族群,是因為已故作家(探險家)楊南郡,以【斯卡羅遺事】得到余紀忠時代的中國時報的【時報文學獎】的報導文學類的首獎。楊南郡那時候已經61歲,才在主流文壇嶄露頭角。

楊南郡61歲展露頭角

楊南郡這人奇特,念的是乙組第一志願台大外文系,卻沒有去外商任職賺高薪,或是擔任高考去擔任公務體系的高官,甚至也不是教授,就是一位探查古道的專家,在登山、古道探查的專業圈子很有名;幾年後看到他與文壇新銳才女、台大中文系畢業的徐如林結婚,然後徐如林封筆了,伉儷兩人的登山探查專業越來越專精。

AA

那時台灣政治解嚴才五年,台北中央政府的權力移轉還沒有很順遂,根本還輪不到原住民來論述,所以當台北文化媒體圈的意見領袖們都還對排灣族(僅次於阿美、泰雅,人口第三多的重要族群) 很陌生的時候,楊南郡突然來個【斯卡羅遺事】,連【時報文學獎】的決審委員「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都要嘉獎一番。

高山原住民印象

彼時楊氏頗出格的報導文學見報後,台灣主流社會的印象還是日治時期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分類的「高山原住民」九族,而不是三十年來的政治變遷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公告的族群,目前已經有十六族。

【斯卡羅遺事】的調查報導,在那個年代的出現果然是很另類的。楊南郡破題就將時空訂好了,以大歷史鳥瞰回溯座標:「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日本首度對臺灣出重兵,強占南臺灣達七個月之久,這是臺灣史上相當重要的『牡丹社事件』。這一場引起國際爭議、清廷束手的戰役,最後由一個年僅二十一歲的豬朥束社青年調停,這個人就是後來威震『瑯嶠十八番社』的大人物潘文杰。」

有啟發之功

而四分之一世紀後,原本是台大醫學院血液腫瘤科教授的陳耀昌,竟然又專注同一個歷史事件,寫出【傀儡花】長篇小說,不能不說楊南郡有啟發的功勞。

AA

楊南郡說他在研究清代古道與平埔族原住民的過程中,於文獻中初度與潘文杰初次邂逅,隨著研究的進展,發現愈來愈多潘文杰的身影,終於忍不住的要一探究竟。

「從屏東縣恆春城的東門起程,一路風塵僕僕地沿著清康熙年代以來貫通臺東的道路,來到屏東縣牡丹鄉境內的旭海。五月溫暖的海風隨著陣陣的潮音,從牡丹灣長驅直入,吹得人眼皮沈重欲睡,……」外文系出身的楊南郡運筆如詩。

訪問潘文杰家人

在村人的指引下,楊南郡訪問到潘文杰的孫媳婦姚龍妹女士,已經是九十歲的老婆婆,身體還很硬朗。她一眼就看出這一個不速之客有點急躁,但誠意十足,慈祥的臉龐露出笑容,親切地談起「臺灣尾」舊事,也特別讓楊南郡觀看她夫家祖父所遺留的寶物。

斯卡羅,根據原住民小說家巴代的考據,是Sugarugaru的音譯,原意是指「抬轎」,17世紀的卑南族是征服者,打敗南排灣族,被排灣族抬轎抬過來恆春半島居高臨下。

早在明朝天啟年間1630年代,中國大陸沿海的漢人最早一批軍事移民顏思齊、鄭芝龍(國姓爺鄭成功的父親)的同時,台東縣知本鄉的卑南族一路以巫術與武力征服恆春半島的排灣族,於是知本的原住民自封「斯卡羅」,意思他們是排灣族抬轎過來的勝利者。

好像欺侮了排灣族!

卑南族自封為征服者,殖民意識彰顯,在後現代「族群平等論述」當道的台灣是不被認同的,原為退役中校的作家巴代( 他是卑南族人 )在專論中也自我批判過。

「斯卡羅」成為南排灣族人的緊箍咒,近日又因為大河劇而被定型,巴代自己都不好意思,好像是欺侮了排灣族。

楊南郡29年前一篇報導文學開啟了這波「斯卡羅」熱,如今他本人已經過世五年,生前可能始料不及。人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的發展弔詭若此。

AA

回到記者(報導文學工作者)的本位探討,拿筆的媒體記者與人類學家,在原住民知識分子之間其實不是太受歡迎,因為大家都要掌握自己的「文化詮釋權」,這次斯卡羅論戰,泛藍派出立委高金素梅,泛綠派出作家巴代,筆仗不傷及血肉,但是修辭鋒利類似民初魯迅的剃刀筆鋒,這對台灣的多元族群論述是正面的影響力嗎?

回過頭看楊南郡耕耘一輩子的古道探查,用文學的筆默默耕耘,除了愛人同志徐如林相伴,在三十年前的台灣其實還是蠻寂寞的。

明乎此,就會深刻了解【斯卡羅遺事】是多麼難得的一篇報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