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與否陷兩難 國人應有第三選擇

劉東皋 2021/07/05 13:13 點閱 4182 次
受到疫情影響而停、歇業或甚至倒閉的商家,何止是夜市攤商,許多勞工因此面臨無薪假、無工可作的窘境。(中央社)
受到疫情影響而停、歇業或甚至倒閉的商家,何止是夜市攤商,許多勞工因此面臨無薪假、無工可作的窘境。(中央社)

【台灣醒報特派員劉東皋特稿】解封(警戒降級)與不解封實在兩難,但台灣不能只有正反兩種的選擇。為了是否解封,人民意見分歧,有學者提出2級與3級警戒中間,應有2.5級。站在不解封立場的人,多數不愁經濟來源;而贊成解封者,則是面臨一日不做便有經濟壓力者。中央應依據台灣產業差異,制定適當(微)解封的方式。

內需受創嚴重

台北市長柯文哲擔心夜市攤販生活難以為繼,決定讓夜市微解封;但中央及許多縣市仍然擔心疫情的擴散,決定暫不跟進。其實,受到疫情影響而停、歇業或甚至倒閉的商家,何止是夜市攤商,許多勞工因此面臨無薪假、無工可作的窘境。台灣內需經濟受創情況,勢必比變種病毒尚未入侵時還嚴重。

去年防疫良好,有人歸功於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但也有分析指出,台灣民眾守法規、戴口罩,以及台灣四面環海的阻隔優勢、本就具有良好防疫條件。歐美國家民眾強調個人自由主義,四處趴趴走,對於政府要求戴口罩、限制防護距離,多心存排斥,才會導致大規模疫情。

台灣不過2千多萬人,相當於大陸一個北京或上海市的人口,加上環海的封閉性,所謂的封城管制,應該是以對境外的封城為主。至於要如何管控內部人流及疫流,除了制訂執行規範,唐鳳似可以利用大數據設計一套管控軟體;這些費用或許比疫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與編列大筆紓困預算來得省。

境外封城比境內重要

台灣會造成3級警戒,實因變種病毒在國際風行時台灣未做好入境管制所致。而在產生防疫破口後,又因疫苗採購充滿各種算計而造成內部防疫困境,以致3級警戒一延再延,人民從守規範到無奈困守,再到怨氣爆發,並非沒原因。

在疫苗施打率尚不普及下,要求全面降為2級,即使經濟受困的多數民眾當然也會擔心疫情再次大爆發。但台灣一旦對境外管制良好,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則內部活動也應可以恢復類似去年防疫的做法(維持部分商業活動),或提出警戒2.3、2.5或2.7級版,讓內部商業活動可以稍微恢復。

台灣防疫漏洞的起源並非國內民眾疏失,而是境外管制的疏漏;如今惡因造成惡果,卻是全民承擔。人民除了期待疫苗趕快進來外,也希望政府發揮智慧與執行力,創造更多國內消費服務業經濟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