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的國際海洋日,美國的國家地理學會宣佈南極洲周圍海域正式命名為南冰洋(Southern Ocean,或譯南大洋),也就是除了已有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跟北冰洋外,終於承認了南冰洋列為地球第五個大洋。國家地理學會希望這項行動能夠提升大家對南冰洋的認識,也做為該組織保護世界海洋生態努力的一部分。
南冰洋幅員廣袤
南冰洋的範圍從南極洲的海岸向外延伸到南緯60度,以南極環流的區域作為北界,這種一側陸地一側海洋的型態,又沒有大洋脊分布,與其他四大洋主要由周圍的陸地所界定顯得格外不同,整體涵蓋的面積有2033萬平方公里。
南極環流大約在新生代漸新世(約3400萬年前)才開始出現,在南緯35°~65°區間自西向東環繞著南極洲快速流動,貫穿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端,是地球上最長的洋流,也與地球其他洋流都有關聯的海流。就是有了南極環流的出現,南極洲才逐漸降溫並冷卻成為今天完全由冰雪覆蓋的大陸。
南冰洋的海水溫度和含鹽量比北側的海水低,冷暖水團的交匯處形成了南極輻合帶,區域內的海水富含養分,為浮游植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條件,成為海洋動物的基礎食物鏈,造就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化,也展現了十分獨特的生態系統。
海水升溫,冰原消融
整體來說,南冰洋結合南極大陸,是地球冰雪圈最重要的組成,對於地球氣候的調節,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是,由於氣候暖化,地表累積了大量的熱能,南冰洋的海水在升溫,南極大陸的冰原也在加速消融,不但嚴重的破壞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威脅該區動植物的生存,更對地球的未來造成難以想像的衝擊。
今天我們看見許多科技先進的國家,不惜千辛萬苦,投入重金前去探索太陽系的月球甚至火星,其實我們地球上的這片廣袤冰雪的南極大陸更值得我們去深入認識與了解。
各國探索南極
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後一塊還未被開發的原始大陸,占地相當於全球陸地面積的10%,自然資源儲量相當可觀。冰封在南極4千公尺厚冰原中有地球過去千萬年以來珍貴的氣候記錄,不僅是觀察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地區,同時也是地球上研究宇宙的極佳之處,因此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價值。
然而由於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直到19世紀才有人類踏足南極的記載。20世紀初,英國,日本,德國,瑞典,挪威,法國和比利時都有探索南極的活動,也曾出現極為激烈的主權競爭。
幸而1959年12月1日,有了來自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澳洲等12國代表簽署了《南極條約》,才開啟了以和平為目的,以科學研究為主體的治理方針,暫時擱置了南極土地主權的歸屬問題,將南極開放給所有國家。
我國也宜參與
截至目前,有29個南極條約的協商國在南極洲設有70個永久性的研究站,其中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擁有的科學考察站數量最多,科學的探測活動也最積極。
除了海洋的經濟價值外,未來海平面的上升更與南極冰原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臺灣雖然國小力薄,政府還是需要投注資源,參與有關南極的相關研究與開發,掌握未來的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