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終於來了!水庫有進帳未解渴(20210602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 2021/06/02 18:42 點閱 47418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台灣整合防災工程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竇興韻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我們今天要討論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就是這段時間,台灣民眾所盼望的梅雨終於來了。記得在一個月前的環境論壇,我們還在討論梅雨究竟什麼時候來,當時也預估大概五月底、六月初,果不其然就來了。

這一波梅雨讓台灣帶來一定程度的解渴,雖然在雨中撐著傘是有一點不方便,但台灣民眾對於下雨天不但沒有抱怨,反而十分歡迎這波梅雨來到。

而我們要怎麼去善用、把雨水儲存起來,是很重要的話題。首先想要請教一下賈博士,這次梅雨鋒面足跡是怎麼來的?而且是揭開了雨季的序幕,請您分析一下?

梅雨提升蓄水量

賈新興:梅雨鋒面是東亞非常重要的天氣現象,不只是台灣,中國長江流域一帶、日本、韓國都會有。梅雨鋒面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視,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常常會帶來比較極端的強降雨造成災害;雖然如此,但對台灣而言卻又是非常重要的水資源來源。

對今年旱象來講,從五月底這幾天降雨,就可以看到為各地水庫帶來一些蓄水量的提升。雖然水位確實是有上升,但蓄水狀況還是不理想。石門水庫大概上升了15%左右,寶二水庫上升到13.7%左右,永和山只有6.7%左右。

這波梅雨鋒面的到來,時間歷程基本上是在5月29日之後,整體環境開始有利於鋒面的建立,一直到31日總算帶來明顯的些許降雨,對水情確實是解了一點渴,但對整體旱象來講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的解除。畢竟從去年的颱風季後一直到現在將近8、9個月的時間,這樣的降雨還是非常不夠。

問:謝謝賈博士的分析。但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下一波鋒面即將到來,6月5日會報到,7日到10日後還往南移,在南部也會有大量的降雨。您對於梅雨繼續延伸的雨量,還是不樂觀嗎?

賈新興:目前看起來這幾天午後雷雨的機會確實比較高,彩雲颱風把南方水氣帶上來形成陣雨,午後雷雨的狀況會比較明顯,但到6月4日會慢慢地減弱。

現在的梅雨鋒面預估確實在6月5日到8日,這段期間的降雨應該是可以期待的,整個台灣西半部可能會有局部的大雨或豪雨出現。

另外,大家一定要特別留意,在這之後的變化是比較大的。現在的預測看起來,歐洲模式跟美國模式的預測其實是迥然不同的,怎麼說呢?

各國模式預測不同

歐洲模式預測6月9日到11日後,整個梅雨鋒面就逐漸地往北跳到長江流域,也就是說,歐洲模式預測6月9日到11日,台灣的梅雨季可能就真正結束了。但美國模式的預測比較樂觀,其預測顯示,在台灣巴士海峽及台灣東邊,滯留的水氣帶還在,可能會帶來一些明顯的降雨。此外,也是在南海跟菲律賓外海一帶,6月9日到11日期間,也預測會有颱風生成。

所以6月9日到11日的預測,其實變化是會比較大的,不過我自己是以偏向歐洲模式趨勢,6月5日到8日這一波鋒面帶來的降雨,應該有機會下在主要的水庫集水區,只是它帶來的雨量要完全解渴可能沒有辦法,比較不樂觀的狀況是,誠如歐洲模式的預測,因為9日到11日可能梅雨季就結束了,所以之後還是要等到7、8月颱風來,才有辦法真正解決今年的旱象。

問:讀者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是,所謂解渴,指的是把水庫灌滿嗎?

要再下500毫米

賈新興:真正要解渴還是要把整個水庫的水位灌飽才有辦法,比如說,現在的德基水庫蓄水才只有不到6%左右,鯉魚潭也不到9%,其他諸如明德水庫、寶山水庫、永和山水庫等幾個重要水庫的水位,希望都能夠上升到至少50%以上,才能夠有辦法真正解除旱象。

問:我再問得比較清楚一點,是要連續下幾天?雨量要降到大概多少毫米才夠?例如如果只下1、2天,大家可能就別期待了?

賈新興:以5月29至31日最多的降雨量約在260毫米左右來說,可能還要至少再下兩、三場這樣大的雨量,也就是總量達500毫米以上才有辦法解渴。

問:也請教一下汪教授,您也是平常也常觀察雨量累積及水庫的狀況,請您也補充一下好嗎?

整年累積不到一半

汪中和:就像剛剛賈老師所說,梅雨鋒面終於來了,給台灣帶來豐沛的雨量,接下來當然也期待下一波梅雨鋒面。

不過回頭來看,從去年5月22日那一波梅雨鋒面過了以後,整個台灣的中、南部的降雨,其實一直偏低,從去年的6月一直到今年的5月底,累計這一年在台灣中南部的降雨量,跟氣候平均值相比,剛好差了一半。也就是說,降雨不足是台灣乾旱的主要因素。

所以剛剛賈老師也說了,如果我們接下來的第二波梅雨不能夠再帶來大豪雨的話,台灣乾旱情勢其實還是相當的嚴峻。因為第一波的梅雨過去以後,其實中南部水庫的蓄水量基本上都還是偏低,其中永和山、明德、鯉魚潭、德基水庫的蓄水量都是非常嚴重的缺乏。

還是希望不管是下一波的梅雨,或者接下來的颱風雨,都能夠給台灣帶來豐沛的雨量,把乾旱的情勢能夠有效紓解。

儲水策略要改進

問:我再請教一下,之前我們常討論該如何面對降雨,雖然說看天吃飯,雨下在哪裡也不是我們能要求的,但是水利署還能夠管什麼?趁著這一波梅雨鋒面,有沒有什麼作為?有沒有哪些軟硬體的方式去保留或是積蓄降水?

汪中和:我覺得每一次的下雨,其實都是給台灣的一種祝福,只是祝福的多跟少而已,以我們過去對於水資源方面,所做的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的努力,都是有一些成就,可是面對乾旱的形勢是遠遠不夠的。

以這次第一波的梅雨來說,其實有很多的部份,不是下在集水區,而是在沿海的平原地帶,譬如彰化的鹿港,這次就因為豪大雨淹得非常慘,豪大雨下在彰化平原地區,這種雨量只會造成淹水的情勢,對於水資源的挹注其實幫助很小,未來氣候暖化帶來的水文極端性會更多。

我覺得台灣在水資源管理的策略方面,一定要開始大幅改進。從現在開始,應該要把台灣的城市和鄉村,都要做到海綿化,也就是把可以用到的道路、公共空間,都讓它變成一個可以透水、儲水的空間。

以這次第一波豪大雨來說,如果我們地面下都可以透水、集水的話,梅雨就不會浪費,也不會讓這個大家白白看到雨水就這樣流失到排水溝、進入到大海,淹水的情況還可以大幅緩解,所以水資源管理的策略一定要大幅度的修正。

個人儲水效益低

問:謝謝汪老師,我進一步問一個比較笨的問題,如果政府現在還沒有辦法有效的儲水,那我們民間有沒有辦法搬個大水桶放在陽台或院子裡,把雨水存起來?但是大家擔心現在下的雨都是酸雨,不一定是乾淨的水。第二,水桶放久了就容易產生蚊蟲,可能造成登革熱。您怎麼看民間儲水?

汪中和:對,除了海綿化城市及鄉村區以外,個人儲水的效益其實非常低。就像您說的,我們可以儲存的量很有限,對於公共衛生也有疑慮,更會讓水質的汙染造成身體健康的傷害,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增加雨水貯留、裝置雨撲滿等都是我們過去推動的工作,但是成效都很有限,在大雨的時候也不容易收集,只有全面的把公共空間跟道路海綿化才是釜底抽薪之計。

問:我想最後再請賈博士作個預報,請問這波梅雨什麼時候會停止?還有多少天?

將進入夏季天氣

賈新興:從短期來看,6月5、6日這波梅雨鋒面的影響會比較明顯,所以大家要事先做好預防的動作。之後的預判目前會比較貼近歐洲模式的預測,也就是說,在6月上旬結束之後,整個梅雨季應該就結束了,台灣就開啟進入夏季天氣型態的模式。

我要提醒大家這段期間,不要以為雨水下來很多,沒有,剛剛汪老師有提到,其實我們將近一年時間的累積降雨量,相比之下其實幾乎是少了一半,所以這樣的雨量還是不夠,大家還是要過省水、節水的生活。

主持人:不過無論如何,梅雨還是來了,雖然來得少了一點。但大家還是要準備,未來這一週還是有機會降雨,希望不會造成水災,而且幫我們的水庫蓄滿了水,讓水庫喝的飽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