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一詞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55年,多年厚積薄發直到2016,AlphaGo横空出世,擊敗人類第一棋手李世石,又過沒多久,人們赫然發現人工智慧已經來到身邊、無所不在。
也許是被電影影響,人們覺得人工智慧無所不能,文有AlphaGo、武有魔鬼終結者,一方面來說,人們覺得工作可以交給人工智慧,但另一方面又擔心被取代,所以三不五時就又會有人討論哪些工作會被電腦取代,憂心忡忡,生怕被電腦開除。
算得快、記得住
人們想知道人工智慧何以這麼強大,可以學習,甚至還可以左右互搏、自我提升。人類一天下個幾盤棋已經頭昏眼花,機器下個三五千盤仍然神閒氣定。到底怎麼做到的?現有的自動化有什麼不一樣?
說到底,電腦勝過人類的地方只有兩點——算得快、記得住。從電腦出生到現在,性能提升何止萬倍,至於記憶力更是驚人,專家估算,人類有史以來曾經寫過的文字可以全部放進一張光碟,還可隨時取用。但這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情,為什麼人工智慧像是彗星一樣,瞬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主因是運行方式的差異。
人給指令電腦執行
以工業為例,工業3.0的特徵是自動化設備,運行基礎是規則:若此則彼、照章行事。人將動作加以定義、寫成規則,電腦負責精準執行,但隨著工作越來越複雜,規則越來越多,甚至彼此矛盾,為了解決衝突,只好加入更多規則,終於成了一個千頭萬緒、糾纏不清的巨大線團。
人工智慧則自成一格,以模型為中心。所謂的模型是一套用來描述特徵的參數,剛開始只是白紙一張,經過學習、訓練,參數彼此影響、調整的結果,將系統所能遭遇的狀況以及應該有的反應都記錄下來,對於從未見識過的事物,也能在既有知識架構中找到相近的脈絡,並作出反應。
此時,模型所能涵蓋的範圍及深度已經超越規則所能刻畫的程度,而展現出彈性與變化,也才讓人們一邊擔心被取代,又一邊期待更大的可能性。
AI運行邏輯衝擊
從規則到模型、具體到抽象、僵硬到彈性,人工智慧意味著工具運行邏輯的典範轉移,結合物聯網,資訊與知識瞬間傳遞,將對社會運行方式及經濟發展軌跡造成重大衝擊,現在還談不到準備好了嗎?我們可能要面對更尖銳的問題:你開始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