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省思之四》智慧工業的第一步絕非投資

黃逸華 2021/01/19 18:10 點閱 4218 次

過去幾年來,人工智慧領域高速發展,幾乎可以說每三個月就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高度,以台商為主的電子產業也對這個領域高度重視,其中不乏有企業大舉投入,希望不僅可以服務集團內,更能內外兼修,進一步發展成為獨立的業務火車頭。

可惜到目前為止,這些企業多半是稀疏零散的微弱火花,還沒有形成一場燦爛的聲光盛宴。原因很多,但其中有個原因和觀念有關。

曾經的榮景

不可諱言,儘管發展迅速,在人工智慧領域還是多半停留在研究與創意階段,早些時候,官方鼓勵、產業有心、學界有意,加上學術資源僧多粥少,產學官一拍即合,瞬間出現一片榮景。

每家企業都宣稱已經展開多少產學合作計劃,不需要多久就可以進入工業4.0階段。但過了一年,原本的計劃可能已經鼓偃旗息,雖然氣勢猶在,卻換了另外一批人、一些計劃。

撇開一開始企業以為人工智慧無所不能,導致設定超高目標的誤會不談。企業經營者越來越務實,但也因為這樣,出現了將自動化與智慧化混為一談的觀念問題。

大量與少量

自動化發展時間接近四十年,為規模生產時代奠定成功基礎,設備成本也早已攤提完畢,這個優勢讓所有人習慣於以規模為主的泰勒式管理,計算基礎是以單一產品款式為中心的回收期。

然而,工業4.0 關注的對象是如何適應少量多樣需求,對於技術與數據分析的要求門檻較高,但這卻和規模生產盡可能規避各種變化的本質相衝突。自動化的基礎是盡可能固定、明確的機械動作,設備彼此之間進行有效銜接,以最少資源生產出最多合格產品。

但智慧化則是隨時檢視外界環境變化,在資源允許範圍內,以最高效率生產出最符合客戶需求及創造最適利潤的產品。兩者顯然不同,混為一談的最好結果只是計劃失敗,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面。

界定自動化與智能化

人工智慧工具最終的目標是為企業賦能,而且要能深度結合人類、機器與資訊,進而在生產情境中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力。先將自動化與智能化清楚界定,才能清楚定義目標與進程,也才不至於在一個地方團團轉,實現了戰術上的積極勇猛,卻也凸顯了在戰略上的混沌不清,這正是決策者極力避免的狀況,而幾年來許多企業大舉投資的結果也證明了一個關鍵——智慧工業的第一步絕非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