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省思之八》拉拔數位弱勢族群

黃逸華 2021/02/16 11:12 點閱 4152 次

工業革命帶來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也帶來全新的財富機會與前所未見的文化衝擊,科技發展更將這樣的衝擊放大許多,社會階級分化所帶來的矛盾並沒有因為科技而消解,反而更形尖銳,。

瞬間無用論

對許多人來說,就像是昨天還在說要發展引擎,一回頭赫然發現,燒汽油的引擎已經快要被吃電力的電機取代,也像是才剛考上駕照,沒多久無人車已經開始上路,花了時間精力所掌握的技能瞬間變得毫無用處。

科技固然帶來便利,但也帶來全新的門檻,同時對所有人形成衝擊,只是有些人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適應起來一點都不覺得困難,但另外有些人則必須面臨全新的學習壓力,還沒有地方學、沒有人可以教、可以問,特別是資源不足的城鄉居民與大半輩子都在類比時代中生活的銀髮族,都是在科技浪潮下,潛在的弱勢族群。

教與學的挑戰

曾經聽過這樣的笑話,台北小孩覺得過了淡水河就算南部,過了桃園就算出國。倒不是地理距離多遠,而是資源稟賦的差異太大。都會地區資源豐富、商業服務業為主,青壯、高學歷人口比例較高,儘管競爭激烈,但知識與資訊的流動也自由迅速,相對的,城鄉地區資源有限,生活節奏較慢,較難透過自發方式創造知識與訊息流動的能量。

加上學校設備有限,就算老師充滿熱情,也處處受限,更別說考試、教學制度一直在變動中,師生都疲於奔命,更不容易讓新知識得到沉澱、傳播的機會,而這已經是幾十年來的老問題了。

反向壓迫

在過去,新科技是年輕人才要操心的事情,老人家探親訪友、串串門子,日子並沒有太大變化,也不會感受到太明顯的壓力,到了現在,世界已經截然不同,八十歲老人家得開始學視訊電話、學社群媒體,不然可能一年也見不了兒孫幾次。

老人家也得學會電腦掛號,不然很難排不到門診,還要學會操作APP,才能享受外賣便利,這些都是科技發展帶來便利與發展的同時,也同時對不及享受資源或學會應用的人們形成反向的壓迫。

國民就是國民,不能因為住在城鄉或老邁年高,就不值得重視或可以被輕忽,透過政策為數位弱勢族群提供系統性的服務,就執政道德來說,應該要比許多看似亮麗的面子工程來得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