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涯誰作主? 父母角色只協助(20200118 三角談愛-溫小平、蘇家宏、樊雪春)

醒報編輯部 2021/01/21 10:23 點閱 63020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溫小平(資深作家)
蘇家宏(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
樊雪春(台師大心理諮商教授)
記錄整理:張庭維

「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父母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對於孩子的生涯規劃,該以什麼樣的角色從旁協助?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首先要談的是父母親怎麼樣開發及尊重子女的生涯規劃,長期以來在東方人的家庭,爸媽在家裡都是扮演權威的角色,孩子的生涯規劃等都得要聽父母的意見,父母通常都是選擇當下最有「錢途」的職業希望孩子去從事,盼望孩子能在未來順利也讓父母增光。

但有太多父母用孩子的成就,來決定自己的顏面。孩子若表現良好,父母便覺走路有風,要是演出失常,父母就像掉入深淵,彷彿別人都在竊笑自己教育失敗。
因此也常引發家庭的紛爭,因為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不願意照著爸媽所規劃的藍圖去做事,希望發展自己所喜歡的事物。

但孩子很少會去想到將來可能餓肚子的問題,只想要自由,特別是現今網路世代的年輕人更是有主見,久而久之代溝就會愈來愈大,與父母漸行漸遠。先請教樊雪春老師?

生涯規劃的兩代矛盾

樊雪春:我覺得網路世代的小孩子,他們的生活非常的快速,網路的便利讓所有事情的腳步加快,而代溝就是在這中間產生,因為父母那一代的生活是很緩慢的,未來想做什麼、先學什麼?生涯的規劃上可以逐步進行。

而現代事情變化的飛快,孩子對於未來會很茫然,總覺得爸媽告訴自己或是幫她規畫好的事情不合時宜,像這次的疫情一來,打亂了許多年輕人原本的計畫,要出國念書出不去,留在台灣就業工作也變得不好找,這也使得兩代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大。

父母觀念需要改變

很多父母都還停留在過去一窩蜂當三師,醫師、律師、教師的年代,認為孩子選擇這幾個職業就是未來的保障,但在現代的社會看來,其實並不盡然,新聞也很常在報說醫師過勞的事件,雖然薪水可能比較豐厚,但卻是用健康去換取的,而律師、教師現在已經飽和了,不乏流浪律師、流浪教師充斥社會,這是我們過去不曾有過的。

所以我認為父母應該打開心胸來看一下這個時代,不再只是過去三師的年代,在現今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如何把自己經營好,把所有專長進行串連,才能獲得更多的經濟保障,應該多點空間讓孩子接觸不同面向的事物,對未來也會更有幫助。

父母可以上求職的網站看看哪些職缺,薪資待遇等方面是比較好的?最近一兩年最夯工作就屬資訊安全,資安在以前是很冷門的科目,但在近期網路普及化,資安突然就變的炙手可熱,所以職業的規劃也得隨著時代改變,父母的思維也要跟著進步。

問:其實父母親的資訊是有點落後的,過去我們都覺得父母的規劃就是絕對,但在現今社會反過來父母也要與時俱進,可能你還沒有孩子懂這社會的趨勢。再來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放手讓他去追尋,就算到頭來就是失敗了,他也沒脾氣,
自己選的要自己負責。再請問小平老師,您怎麼看?

鼓勵孩子多方學習

溫小平:我覺得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角度。如果從父母的角度,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是為你好!」可是問題是好的標準是什麼?

我會建議大家從小就開始去訓練培養孩子,讓他去學習接觸不同面向的興趣,如果等到他唸到中學或大學,父母才想要去主導或是協助,那就已經太遲了。

父母也要懂得適才適性的去協助,有的孩子需要比較多的幫助,但有的孩子他自主性很強,可是不管怎麼講,我覺得從幼稚園開始,就要練習給他們更多的學習機會,讓孩子學著自己做選擇。

從小培養選擇的能力

像是最近早上天氣很冷,我的孫子怎麼都是不願意穿外套,他就堅持自己不冷,那我們也尊重他,你也會發現說,其實他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可能我們比較怕冷,他真的不覺的冷,況且他也沒因此感冒啊。

他現在才小一,出門要穿的衣服、褲子、鞋子、襪子全部都自己選,如果這時候父母扼殺了他的選擇能力,凡事都幫他弄到好,且硬性規定,沒有溝通的空間,那會導致他將來會懶得自己做決定,孩子會覺得反正到最後還是會被推翻,久而久之就放棄抉擇的能力,這也是不好的。

我還記得我女兒小時候,帶她去買髮圈,店員就會跟她說,妹妹這個比較好看,我就會說,你不要干涉她,讓她自己選,如果買回家後悔,是她自己的事,就不會有理由怪其他人。從小開始累積經驗,讓她知道自己做的決定要自己承擔。

父母不要輕易去打壓或是否定孩子,說不定在你眼中認為不好的,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她是真的很有興趣,並且很喜歡的。

從旁觀察給予建議

同樣的道理把它放到班級當中,我會鼓勵孩子從小學開始積極爭取去做各種幹部,每學期換一種,這學期是體育股長,下學期換當風紀股長等,每一種都去嘗試看看,因為孩子小時候就得透過摸索,從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興趣所在。

在這樣的過程中,父母在從旁成為陪伴者、監督者和觀察者,孩子對於某些興趣及職業有疑惑時,給予講解及輔導,並且父母也能觀察到孩子對於哪方面的事情是真的有興趣的,能從旁給予建議,再慢慢的把監督的力道慢慢放鬆。

問:小平老師講到兩個重點,一個是我們在帶領孩子要從小就訓練起,因為等他長大就太晚了,很小的時候,他還會聽你的話,其實很重要;第二個重點是從小就讓他接觸各式各類的機會,讓他從中去發掘興趣,父母親做一個陪伴、鼓勵者讓孩子能夠走向自己喜歡的道路上。再請教蘇律師,您怎麼看這問題?

孩子不是附屬品

蘇家宏:有很多爸媽天經地義的把小孩當成是自己生命的延長。我覺得首先要讓所有父母知道一個概念就是「孩子不是你的」,為什麼呢?因為你無法陪他走過一輩子,他會長大、結婚,會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就算父母在之前都幫他規劃到盡善盡美,但在你過世後,最終孩子還是需要自己去面對人生。

什麼都被規畫好的人生真的幸福嗎?現在社會大家都很羨慕富二代,生在有錢的家庭,孩子每天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但沒有人會想到的是,身為富二代其實也很不自由,因為他的未來是被侷限住的,家裡一定希望他繼承家業,他沒有太多的選擇,到底適不適合也不知道,就這樣糊里糊塗的走過一生。

像我當律師,一路走過來歷經各種考試及波折,最終能開事務所,是一個美好的神蹟,但這就只是我的神蹟,並不代表我的下一代也必須要是律師,我跟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個體,不能夠類比。

所以,孩子未來的人生,我們沒辦法為他負責,他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協助加忍住

那要怎麼樣教育他呢?我認為是要「協助加忍住」,在旁協助他探索過程,在心態上要忍住不去干涉他的選擇,忍住從旁去觀察,因為孩子不是附屬品,那我們是什麼關係?如果是朋友的話,請問你可以幫朋友做決定嗎?好像也不行吧?所以跟孩子最好的關係就是當顧問,提供建議、不給決定。

所以當他問到底應該當律師、會計師,還是自己創業好?父母可以就自己知道的去給予答覆,像我知道然律師的優點在哪,壞處在哪,就能分析給他聽,也能從旁去觀察孩子的選擇,我認為,這是所有父母都要學的一課,像我現在也要提醒自己不會要求我兒子也必須當律師接班,但我想以後等他大一點,或許會讓他到我的是事務所觀摩一下,讓他實際看到工作的情況感受一下,也讓他做個參考。

問:沒錯,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其實父母常常會把孩子當作我們的附屬品,認為孩子就是要聽我們的話,但太過權威的管教與限制,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如果能與孩子站在同樣高度看世界,那樣的相處可能會比較好一點。

另外,現在還是有很多父母的觀念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非常注重學業,只要孩子不讀書就是壞事,或是認為孩子沒有念書以後就沒救了,不願意讓孩子接觸除了書本以外的事物。這點念師範的雪春老師是不是很有感觸?

課本沒教的能力

樊雪春:對,其實真的當局者迷阿!雖然常跟大家說要讓孩子多方面發展,但自己身為母親面對到同樣的事情,有時也會想說,為什麼孩子不趕快去念書,不要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社團上。

其實,孩子參加社團也能透過團體的互動中,學到很多做事的能力。像是我的女兒就最近因為大學放寒假回家了,有天晚上說要煮水餃給我們吃,我就想說她會煮水餃嗎?結果到家後,他真的煮好水餃給我們吃,而且內餡還是自己弄的,她說是在社團活動中學到的,這也讓我有所反思。

在我們這一代,父母就是希望小孩拚命讀書,那我們也很認份,就是每天只讀書,但是到我們下一代,社會真的變了,有很多像是社交、生活的能力,是在課本上學不到的,透過社團活動也能增進自己的能力,這是以前所不能的。

我女兒在校的成績就是在中間,以前我就會很擔心她的成績,但後來我也慢慢釋懷,只要維持一定水準,不一定要到頂尖,她透過許多團體活動也能學到更多不同的經驗,而她自己也規劃學習日文,從來沒有去補習班,在網路上自學,現在聽、說、讀都沒問題,因此也讓我反思,在網路時代多元發展的能力也很重要。

問:沒有錯,課業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項,但還有很多像是,品格、守時、團體合作等,都是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的,而這些都不是課堂上能賦予的,請問小平老師您怎麼看?

了解孩子的長處

溫小平:我認為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戰友,就像剛剛蘇律師所說的,要成爲一個協助者的角色,但問題是,要如何扮演?首先,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兒子、女兒有些什麼樣的長處或優點,這些不一定從課業上就看得出來,可能是在生活中,也許他在做家事方面非常擅長,家裡要大掃除他很會規劃,這也是一種本領,未來做旅館經營說不定會很好,父母從這些細項去觀察,進而給出鼓勵與建議。

另一個能了解的孩子的地方,來自於老師和同學,因為他們每天相處的時間很長,也最了解彼此,所以我都會跟兒女的同學打好關係,因為他們會給你很多情報,告訴你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怎麼樣,他帶著全班組織活動等等,你才會發現,原來他有這樣的本領。

協助發展長才

舉個例子,我女兒升高中的時候學業壓力很大,她覺得要停止上鋼琴課,因為沒有時間練習,後來我就跑去問鋼琴老師,你覺得我女兒有沒有天份?父母親要承認,如果孩子沒天份就不要再勉強,老師說,還不錯,算有點天份。我就跟我女兒溝通,不要每個禮拜上課,一個月上一次就好。

這樣至少鋼琴的學習沒有斷掉,一首曲子可以拆開來學習,壓力不會那麼大,後來我發現這個決定很對。因為她就一直維持這樣的學習頻率,等到進入大學以後,她自己也主動要學電子琴、長笛、爵士鼓,後來甚至會自己作詞作曲。所以我覺得父母親協助者的角色,就是要幫助兒女去發揚光大他們某部分的才華。

問:兩位都提供了非常好的例子,父母親怎麼樣去扮演一個幫助者,是不是以為學業最重?蘇律師您怎麼看?

給予夢想和貧窮感

蘇家宏:我覺得,首先是要給孩子一個夢想,人都是這樣子,如果有夢想就會努力去實踐,就像你很喜歡那個女生就算你不敢追,你也會偷偷的在日常生活中想跟她有多一些互動;你球打得不好,每次都輸但還是打得很快樂,這就是人生嘛。到現在回過頭看,我們以前認為讀書是最好飛黃騰達的途徑,但到後來發現書讀很好的人,他未必能大富大貴。

除了夢想之外,還要有貧窮的動力,如果今天你衣食無缺,把嘴巴打開,就有人餵你,那你就會懶的動手自己拿,但如果你體會過貧窮,肚子餓自己要想辦法去努力生存,所以父母親要時時刻刻維持孩子有貧窮的感覺,要讓他們知道不是所有東西想要就能擁有,沒有努力就不會有回報。

所以有一句話說,「人因夢想而偉大」,萊特兄弟在創造飛機的時候,有另外一組人擁有更多的資源和人力,而萊特兄弟沒有太多錢,他們憑藉的就只是一股熱忱和夢想,最後誰創造了飛機,大家都清楚,所以夢想和貧窮是驅動力。

問: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父母親與子女關係很僵了,兒女又都很反叛,要如何修復關係?

期待、等待、對待

蘇家宏:我覺得要勇敢承認自己過錯,因為有的時候不一定是對方的錯,態度先放軟,就會有機會回轉修補。

樊雪春:我認為,父母要先放下「期待」,然後慢慢「等待」,再好好「對待」,我覺得就用這三個「待」幫自己可以度過,這是我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體悟到的,就是即使他不照我們的意思去做,我們還是能夠好好對待她,那小孩一定會走出他的路。

讓孩子規劃時間

溫小平:父母親要學習去修正自己的標準,不是永遠都是一個高標準,要隨著孩子的反應去放寬,譬如,孩子真的很努力了,就是考不到九十分,那六十分及格也行,總比他把整個學科放棄來的好。

我還記得林書豪媽媽有一點做的很好,她說,你們都喜歡打籃球,先把功課寫完了,愛怎麼打就去打。

這點做得非常好,因為學生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讀書、寫功課,那倘若孩子都已經做好了,後續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運用安排,這點我認為很重要,而不是永無止境的要孩子待在書桌前看書,就算他坐在那,整個人的心思也不在,不是更浪費時間?

問:我想在這個資訊量爆炸、多元的網路時代,父母親的觀念也要學著與時俱進,讀書固然重要,但有更多的是課本裡沒教,但在這時代很重要的能力,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適才適性發展,而兒女也要體諒父母,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