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退場條例之「可能性」思考

吳英明 2020/12/15 18:12 點閱 5074 次

「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草案已經行政院院會通過,即將核轉立法院審案。綜觀這幾年來教育部對其所謂「專案輔導學校」之「輔導」心智模式、心思戰場和心思作為,其行政作為仍然以「退場導向」作為訂定遊戲規則之基本邏輯和設計。

心態須調整

私校之改制、合併、改辦、轉型,不管是怎麼樣的選擇,若教育部、大學治理團隊、教師會及教師工會等團體仍依目前的心智模式和心思戰場,則其退場的結果將很難看見良善和正面的成效和貢獻。

目前,大學治理在「招生、評鑑、排行、併校」的校務思潮中運轉,這已嚴重使大學的教育使命、教育品質、學術發展以及社會責任「失真」和「失貞」。其實,私校退場可以是非常正面、美好及對社會產生極大貢獻的。

「正直的董事會」、「勝任的校務發展團隊」、「創能的教育部」和「公正協調的教師團體」係任何私校起死回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失真」的心思戰場,再加上「失貞」的資源爭奪,使教育部的任何退場條例和作法都很難創造新的動能和可能。

依法創造可能

「依法行政、依法創能」的奧秘在於只要退場的利害相關單位能夠「依法行政」,那麼任何退場單位及其利害相關人都將能夠「依法創造新的可能」、「依法為社會創造新的動能」;這不是很美的事情嗎?一點都不會太天真。

台灣的少子女化絕對不是高校退場的正確原因及理由。試問,多少位學生數就能辦一所好的大學?試問,高等教育資源豈非東南亞國家最渴望的資源及外援,不是嗎?試問,台灣高等教育因少子女化所空出來的能量,可否正常有效轉化成「高等教育的外援」?能否讓台灣各個大學轉變成為培養東南亞國家發展所需人才的大學?把傳統的「外交外援預算」轉化成為「高等教育外援」所需的內政經費,這不是最美的事情嗎?

從退場機制到轉化

未來十年回頭一看。我們或因台灣少子女化所引爆的高校退場,竟被創新的轉化成為帶動東南亞發展及區域合作的創能運動。這才是真正「依法行政、依法創能」的最高成效。

2017年,在菲律賓公立大專院校協會的年會當中,菲律賓的外交部長受該協會之邀,向一百二十幾所的菲國大學校長和教授發表演說。這實在是令人納悶,為什麼是外交部長而不是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席或教育部長擔任大會主講?
外交部長說:「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世界各國為菲律賓國家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尋求更多的大學獎學金和研究合作機會,來幫助我們菲律賓的國家發展。這是我今天在這個大學校長及教授重要的會議受邀擔任主講的唯一原因。」

這是東南亞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而我們台灣卻在討論大學退場機制;我們幾乎錯失用高等教育能量改造東南亞社會發展的偉大契機?怎不令人搖頭不解。

若由教育部長與外交部長促膝長談高教轉型的創意,或許會有新的可能性,也說不定吧。

(作者為樹德科技大學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