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學的時候開始聽「熱門音樂」,這個名稱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但是在1960年代,熱門音樂指的是來自英美的流行歌曲。
在西洋歌曲中找出口
在那個年代沒有屬於年輕人聽的歌,國語流行歌曲不是還在唱40年代來自上海周璇、白光的歌,就是隨著香港電影引進如葛蘭、姚莉等人的曲子。台視開播後雖然群星會節目中開始有當代的創作歌曲發表,但是那歌詞曲調不太切合青春世代對自由奔放氣息的需要,比較時髦一點的孩子就在西洋歌曲中找出口。
當時因為有美軍駐紮在台灣,ICRT前身的美軍電台AFNT可以說是全天候地在放送西洋歌曲,我們這些剛學英文的國中生因為英語聽力還不行,就只有聽國人自己做的廣播節目。
電台郵寄點歌
像是中廣亞瑟主持的「暢銷音樂」、陶曉清主持的「熱門音樂」、警廣余光主持的「青春之歌」還有正聲亞琪主持的「熱門之聲」都是我在中學時期每天必聽的節目。另外幼獅電台跟軍中電台(即現在的漢聲電台)也有不少相關的節目播送,我都從不錯過。
節目內容大同小異,除了跟隨著美國告示牌(Billboard)及錢櫃雜誌(Cashbox)的排行榜來介紹最新的熱門歌曲,就是接受聽眾的來信點播。那時沒有網路,也沒有電話Call-in,點歌真的是要透過郵寄的。
在一張明信片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想聽的歌,以及要獻給的人,甚至還加上幾句祝福的話,當聽到主持人在空中將這些訊息一一唸出時,真是倍感溫馨。點歌給自己重視的人聽,這種心意的表達,在那個缺乏溝通管道的年代,還頗為盛行呢。
組團、取英文名
不過那也是個還沒有解嚴,思想相當保守的年代。我國中班上喜歡聽熱門音樂的同好不過七、八位,當時便被同學們視為好玩不愛讀書的異類。我們的能力還不足以玩團,便組成一個叫做VTM俱樂部的小團體,除了交換唱片,也會一起聊喜歡的歌,並用這個名字到電台點歌。
崇拜西方大眾文化的我們,每個人還幫自己取了一個英文名字,私底下就互相以洋名相稱,自以為是比較先進的一群,現在想起來挺幼稚的。
保守年代下的異類
沒想到看我們不順眼的同學一狀告到導師那邊,從來不聽西洋歌曲的老師認定我們是在組幫派,便勒令我們解散,還要求家長到學校來談話,每個人都被迫寫了悔過書,才沒有被記大過。
這件事對當時還不滿十五歲的我來說衝擊很大,單純的愛好如此被誤解歪曲,也算是我跨入成人世界前的第一堂社會課。當時覺得受到壓迫的團員們私下約定,我們此生都不要放棄我們對熱門音樂的愛好,以示抗議。
沒想到才讀到高三,就在升學的壓力下,逐漸不聽廣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