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歲月〉集體恐老的時代

朱全斌 2024/07/22 18:11 點閱 2471 次
年輕人的容貌焦慮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擔憂自己變老變醜的,遠遠多於心智發展的落後。(網路截圖)
年輕人的容貌焦慮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擔憂自己變老變醜的,遠遠多於心智發展的落後。(網路截圖)

自從退休以來,我對於「老」這個字十分敏感,除了從來不肯承認自己已經步入老年之外,也很排斥爺爺、老伯這樣的稱呼,而因為沒有孩子,從來沒做過父親,就連別人叫我伯伯或長輩都不喜歡,有時反躬自省,也覺得自己太可笑。

三、四十歲就有恐老症

其實不光是我,跟同世代的朋友聊起來,大家的感受都相同。然而奇怪的是,不要說五十歲以上的壯世代了,就連才三、四十歲的Y世代都犯了恐老症,對於容貌、體態的焦慮前所未見,健身、醫美以及營養學、抗衰老醫學都成為社會主流。

世代差異其實每個時代都存在,但恐老的現象卻似乎沒有這麼普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體能會衰退、美貌會消失,這都是自然現象,但是一些負面的形象,諸如守舊、頑固、落伍、依賴、情勒、倚老賣老以及食古不化,卻都跟「老」聯想在一起,隔一陣子就要被提起來討論的博愛座爭議,更是令自愛自重的長者感到不堪。

「老」字令人不堪

記憶中,老年人在上個世紀的形象其實以正面居多,我輩從小所受的教育是要敬老尊賢,老人是智慧的象徵,我們熟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除了要尊敬自家長輩,還要進而推廣到尊敬其他老人家,禮運大同篇也以「老有所終」為理想社會,曾幾何時,老人卻成為跟年輕人爭取資源的社會負擔?

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進步思維讓照顧老齡人口的社會成本增加了,而年輕人卻在高物價與低薪的環境中承受著經濟壓力,生活處境的迥異,讓他們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很容易彼此看不順眼。而當長者不顧觀念不同的現實,硬要擺出一副過來人姿態想對晚輩下指導棋時,世代間的對立與矛盾就更嚴重了。

年輕人集體膚淺化

過去在大眾媒體當道的年代,社會的主流論述由年長的大人單向掌控,年輕人只有聽的份,而自從網路媒體興起,年輕人的聲量越變越大,甚至掌握了話語權,而他們的價值觀與關心的事物也透過傳播學上的迷因現象,佔據了大部分訊息空間。

在社群媒體上,圖像的重要性大過文字,顏值也被視為是社會資本,年輕人的容貌焦慮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擔憂自己變老變醜的遠遠多於心智發展的落後,這種集體膚淺化的趨勢經由媚俗的電視媒體推波助瀾,就更看不到盡頭了。太偏重皮相而不懂得思辨,更容易成為掌權者操控的工具。

集體恐老?

愛美是人的天性,怕因老而變醜符合人性,本無可厚非,然而人不是只有肉身,若只擔憂皮相的衰敗,而看不見因心靈成長而可以成就的智慧之美,那才是枉費了人生啊。

人都會老,集體恐老其實是一種集體逃避,它讓我們忽視了老的意義以及從容變老的重要。其實在媒體上,我們有太多關於可憐的「下流老人」的報導,而越來越缺乏智慧老人的典範,我想,這也是所有嬰兒潮世代都應該努力的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