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偏鄉醫療 不在公費醫師服務年數

王先棠 2020/11/04 17:30 點閱 5542 次

今年初上檔的日本連續劇《醫院的治療方法~有原醫師的挑戰~》,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描述了東京大醫院青年才俊醫師,返鄉繼承病危父親一手創立、如今深陷財務危機的鄉鎮地區私人醫院。

醫療團隊維持不易

劇中不少橋段,都突顯出日本鄉鎮醫護人力運用上的困難。好比從大學附設醫院來到鄉鎮小醫院支援的醫師,對於人事規章的不信任,以及醫護人力無法應付病患需求時,醫院管理者如何為了尋求解方焦頭爛額。

身為新院長的有原醫師,基於父親在病榻上的叮囑,從原先前途大好的大醫院工作辭職返鄉,以「醫院絕不能倒」的決心,說服醫院上下齊心協力,用更合理的管理制度,為民眾提供優質服務,終於扭轉赤字,醫院營運重現生機。

這部日劇給人的啟示,是醫療團隊的建立與維持有多重要。對病患來說,要判斷一家醫療院所品質良窳,從建築硬體設施,到醫師、護理師、藥師、醫檢師,乃至掛號批價櫃台,甚至幫忙指引方向、推輪椅的志工態度如何,或多或少,都有關係,不只是醫師有責任。

年數長短非關鍵

最近,公費醫師下鄉服務年數即將由六年延長為十年的新政策消息傳來,輿論立刻有反應。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出「反對延長服務年限,衛福部應懸崖勒馬」的呼籲。

工會認為,公費醫師難以長久留在偏鄉,是勞動條件、分發方式及轉調管道不佳等諸多因素造成。單方面強迫公費醫師花更長時間「還債」,非但不能解決他們留任意願低落的情形,對於改善偏鄉醫療根本問題亦無助益。

舉例來說,我太太是曾在台北資源豐富醫學中心接受專科及次專科訓練的醫師,後來以公費醫師身份到偏鄉醫院服務。工作時,配套人力物力明顯縮減,讓她經歷了一段不算短的適應磨合期。單是搭配一同工作的診間跟診人員異動頻繁,或是不熟悉她專業科別的診療常規作法,就曾讓她備感壓力,心想給病人更完善的服務,也力有未逮。

其實,公費醫師身處偏鄉的壓力,還包括照顧家人老小不易,並且常要面臨身邊師長同儕等諮詢對象減少、專業精進上孤立無援的處境。不少公費醫師的心聲是:剛完成專科訓練成為主治醫師,最最需要加緊吸收醫學新知的年紀,卻被派到難以密集學習新知且沒有後援的偏鄉。「難以進步,害怕退步」,只希望服務年數屆滿時儘快離開!

不是出於勉強

許多偏鄉醫護人員也很清楚:偏鄉醫療品質要改善,只推動醫療院所人力物力的建置提昇絕不夠,還須實現地方創生,增加就業機會、教育資源,營造宜居生活環境,使更多青壯年人口願意返鄉,這才能真正吸引醫護人才在偏鄉長久駐留。

另一方面,鍥而不捨執行針對偏鄉民眾的衛教宣導,幫他們建立健康自主管理習慣,確實遵照醫囑接受治療,預防病情惡化,也是偏鄉醫療不容忽視的一環。「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樂意」,醫護若對在地病人有發自內心的長期承諾,也會獲得病人更深信任,使醫病關係、治療結果都更理想。

我們不能奢求每間偏鄉醫院,都有深具使命感的「有原醫師」領軍帶動正向改變,但仍然期待公費醫師們不是因為被制度「綁約」而心有不甘地在偏鄉服務。解決醫療世界的沉痾,實在需要從醫療團隊建立、維持的角度來著手,醫師只是一部分。公費醫師服務年數是否延長,應該不是衛福部最該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