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從中天聽證會 看程序與監督的功能

醒報編輯部 2020/10/29 12:16 點閱 5161 次

關於中天電視的執照是否延續,主管機關NCC決定以聽證會的方式,藉由評鑑人與官方的提問,讓中天來答辯與質疑,全程直播以昭社會公信,這本是美事,也可幫助台灣民眾更了解我國的聽證政策,但也因過程的不完善,留人口實。

多面向的監督功能

聽證會在美國是相當重要的制度,美國國會聽證會(United States congressional hearing),又稱美國國會公證會,可以提供證人針對特定事件發表證詞,也可以舉行調查聽證會或同意權的聽證會。

聽證會的對象也不只是政府機關,民間牽涉的單位也可以出席被調查,例如說美國在7月辦的反壟斷聽證會,當時四大科技公司,亞馬遜、蘋果、臉書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首席執行官都有出席,為自己公司的政策進行辯護。同時議員也可以針對這些公司的做法進行質疑跟批判。

由於聽證會都是公開的,在美國不只是檢驗政策,很多時候也能看出議員對這些議題的用功程度,還有在面對互相攻訐時,是否能保有該有的風度。有的公聽會看來好像變成議員的做秀或是謾罵,這些表現經由轉播,都會讓民眾看到這些議員的真正一面,對議員問政的監督也有幫助。

程序問題缺乏明文規範

相對於美國頻繁的聽證會,台灣雖然也有舉行不少聽證會,但是對於社會重大事件舉行的比較少,本次的中天換照聽證會算是重大的社會事件,牽涉到一家電視台是否可以繼續播送訊號。但是從這次的直播中,在可以看出政府跟民間都還很陌生,彼此在程序上的共識很低。

如果說在彼此立場上不同那很正常,不過如果連怎麼進行、過程中可以怎麼互相詰問、鑑識人的資料有沒有提前發放都會有爭議,那說明這些聽證會基本的程序問題,都還沒有明文建立。

專家證人應迴避利益

台灣的社會議題已經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政府跟民間彼此的討論也更加重要。民主社會最擔憂的就是權力壟斷,就算代議士是民間選出,但是面對各種利益或是團體,代議士也未必對每個領域都專精,同時也要防止代議士本身有利益衝突的問題,因此公開的聽證會,可以彙集專家、證人、官員跟代議士齊聚一堂,就顯得很重要。

這一次中天的聽證會,其實是一次很好的提醒。包括了聽證會的場地,還有程序,甚至是每個出席者的角色,能夠發言的次數,或者是互相詰問的方式,都還不夠完善。尤其是處理重大議題的聽證會,更需要取信於人,才能有足夠的權力來判斷敏感的問題。

反應民意打破壟斷

台灣的政壇近來藍綠壁壘分明,在各種社會議題上幾乎都難以取得共識,雖然可以靠著國會投票分出勝負,但是投票其實就是看議員人數多寡,如果選舉結束,藍綠當選人數相差懸殊,那接下來的四年任期,幾乎都是一黨說了算。

但是在敏感的社會議題上,如果能夠佐以有公信力的聽證會,不但可以充分反應民間不同聲音,打破政黨本位主義或是既得利益,畢竟代議士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民意背書,不是壟斷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