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少雨水情吃緊 10月颱有機會?(20201005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20/10/05 19:29 點閱 60387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台灣今年有幾個特別的氣候現象,首先就是颱風登陸數量很少,好處是沒有造成大災難,但也因為颱風少的關係,雨量也跟著變少,雖然梅雨季有帶來一些雨量,但那遠遠不敷使用,因此產生缺水的危機。先請汪中和教授分析,今年台灣的水情。

颱風少降雨量低

汪中和:今年受到高溫、熱浪以及颱風偏少的影響,台灣的降雨從1月到9月累積起來都偏低,目前才剛剛過1300百毫米,正常來講每一年大概是2500毫米左右,今年到現在已經10月了,累積量才剛剛過一半。

從過去這9個月來看,除了5月曾有過大梅雨,讓我們5月的降雨量非常突出,
其他各月通通都比長期的平均值低。換句話說,我們是入少出多,所以我們的降雨今年是嚴重的不足。

還有一點是,雖然有一些降雨,可是這些雨水大部分都落在平原區,山區、水庫的集水區的雨量還是偏低的,所以台灣各水庫的蓄水量到目前為止,大概只有11億噸,在過去這個時間應該幾乎都滿庫,大概會有19億噸,所以雨量少也影響到水庫蓄水的情況,這是今年面臨的最大困難。

問:剛剛汪老師提到高溫熱浪,我想大家都感同身受,本來雨水就下的少,又因為高溫的關係,很快的就被蒸發掉了,雨水是不是很難留住?請賈博士分析。

水庫蓄水量不足

賈新興:確實!其實今年颱風生成目前只有14個颱風,真的是比平均來得少,往年在這個時候至少要有18到19個颱風,今年少了大概五個颱風左右,最主要是今年7月份都沒有颱風生成,到了8月雖然颱風生成多,但都是擦邊球、過門不入,很幸運都閃過。

所以好消息是沒有颱風帶來災害,但也因為颱風少相對的溫度就偏高,今年台北高溫就破了紀錄高達39.7度。高溫少雨的氣候特徵,以石門水庫來為例,颱風降雨量應該會佔石門水庫將近40%左右。梅雨季大概會為石門水庫大概帶來24%的雨量,春天的雨大概會在21%左右,東北季風為石門水庫集水區帶來的降雨,大概占一成左右。

所以今年颱風少、降雨少,讓北部兩個重要的水庫,石門跟翡翠水庫的蓄水率都不到50%,這是造成目前水情吃緊很重要的原因。再來南部地區因為沒有颱風帶來降雨,9月、10月之後,又進入到中南部的枯水期,在這雙重影響之下,中南部恐陷水荒。

北部二期稻作受影響

現在剛好要進入北部二期稻作的抽穗期,需要大量的水資源灌溉,如果10月、11月再不下雨,沒有颱風帶來豐沛的雨量,為水庫帶來明顯的水資源進帳的話,
對於現階段北部二期稻作的衝擊會非常大。再來,如果明年春雨又不來,那後果將更不堪設想。

問:賈博士剛提到南北水庫的現況,我算了一下差不多比往年少約六成左右。

賈新興:沒錯!

問:現在都已經10月了,過去10月以後,就算有颱風生成,數量也很少,講不好聽一點,今年估計已經玩完了,還有機會來大雨嗎?

10月颱風機會渺茫

賈新興:10月如果有颱風生成,通常都是從菲律賓東邊往呂宋島移動,同時又有東北季風造成颱風和東北季風的共伴,但是這種共伴颱風帶來的降雨,通常都集中在新北、宜蘭的山區,會有比較明顯的降雨,所以對北部的翡翠水庫的雨量進帳有顯著的提升,但是對石門水庫帶來降雨相對就比較少。

目前初步研判,颱風在10月份帶來的降雨的可能性愈來愈低。因為現在少了快四成左右的降雨量,所以到10月底要下到足夠的雨量,機會真的非常渺茫。

問:照賈博士所說,10月份到12月颱風本來就比較少,就算來也無法補足之前所缺少的雨量,以現在的情況只能好好禱告了。剛剛提到北部的二期稻作,基本上已經不可避免會受到衝擊?

賈新興:如果東北季風的雨稍微多一點點,可能會對二期稻作有些許的幫助,但也僅僅是短期的效益。目前有觀測到反聖嬰現象慢慢在形成,對春雨來講是比較負面的。長期的趨勢之下,地球發燒也讓台灣的春雨從2000年之後,進入到比較偏少雨的狀況,因此整個降雨的情勢很不樂觀。

問:在高溫熱浪的影響下,除了降雨很多被蒸發掉了,但也因為高溫熱浪,水資源的的消耗是不是也會增加很多?請教汪老師。

高溫使用水量增加

汪中和:高溫熱浪的確會影響水的消耗。第一個就是在農業方面,因為蒸發作用強,灌溉所需的水量也會增加,不只是稻米,其他所有的農作物也是同樣情況。

問:平常也許只灌溉100,現在得要灌溉120。

汪中和:沒錯,大概增加了兩三成,所以農業的使用的水量會增加,工業用水也會增加,在運輸過程中的水資源的消耗變多。民生用水的消耗更明顯,家庭的用水量、洗車、游泳池等等,我們的喝的飲料也都需要水,所以高溫環境會讓水資源的消耗變多、壓力也就愈大。

問:降雨量減少、高溫使得用水量大增,在這樣的雪上加霜之下,有什麼方法可以節約用水?

養成節約用水習慣

汪中和:開源節流是維持水資源最有效的方法。不過,目前還有一絲的希望就是剛剛賈老師所提到的反聖嬰現象,現在太平洋正在醞釀出微弱的反聖嬰,一般來說,在反聖嬰的期間,秋天的颱風會稍微活躍一點,今年因為高壓的影響,所以情況有點異常,不過在秋天的時候還是有機會形成颱風。

只要形成颱風,就算是在我們的南部,經過菲律賓有的時候也會因為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帶來一些雨量來挹注。如果秋冬季都沒有颱風帶來雨量,北部還有東北季風的迎風面帶來降雨,但中南部就非常難熬了,一直要到明年的5月才會有比較豐沛的降水。

所以一定要預先做好準備,政府要管控好所有用水的標的,工業大戶要做好節約、循環用水的工作,一般的民眾也要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否則台灣目前的水資源情況是相當嚴峻的。

問:記得汪老師曾講過,如果一段時間沒地震,累積了能量,那下次一來,絕對不得了。那颱風有沒有這種說法?像是今年台灣1到9月沒有什麼颱風,會不會累積到10月、11月就大爆發呢?

中南部水情吃緊

賈新興:從氣候上來講的話,進入到10月秋冬季之後,颱風要對台灣造成直接的影響,其實機率是偏低的,因為進入秋冬之後,有中國北方的冷高壓擋在台灣上方,不太容易讓颱風有直接的影響。

秋冬季颱風要帶來比較明顯的降雨的情況,就要像剛剛汪老師所講,颱風跟東北季風形成共伴,帶來的雨水量會比較大,可是降雨集中的區域會比較偏在東北部的山區,就是宜蘭、新北交界區。對我們水情的貢獻還是有限,中南部更不用說,
現在是乾旱及枯水期,整體的水情是不太樂觀的。

所以開源節流很重要,台灣年雨量很多,但還是會面臨到水資源缺乏的情況,因為先天上的限制,台灣山很高但河川很短,所以很難把降水留住。可以考慮用其他的方法把水留住,比如說,家庭用自來水來沖馬桶,其實是滿浪費的,能不能再透過水撲滿的概念,把雨水當作部分用水。我覺得這是未來很好的發展方向。

地震情況更棘手

汪中和:颱風跟地震不一樣,地震是一直不斷在地殼裡面累積能量。而颱風是一場過後能量就會消散,大氣流動很快,它的質量很薄,所以它的影響很短暫,但是地殼能量是不斷的累積,對台灣來說,目前其實強烈地震的風險,可能比颱風還要大。

我們已經2年多,地殼沒有正常的釋放能量。從2018年9月開始,地震的能量就一直釋放不足,所以大家一定要作好防震準備,因為地震是沒有辦法預測的。

問:今天得出2個結論,就是台灣最後一季颱風雨量估計很渺茫,中南部的水情將會非常嚴峻、所以請大家節約用水,也希望政府能夠及早調度,不要到時候面臨無水可用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