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熱浪全球爆 為何破紀錄的熱(20200630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20/06/30 19:19 點閱 58155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陳是祈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民眾都感受到今年的夏天不一般。通常我們覺得夏天最熱應該是7、8月,但是在6月的時候已經熱得不得了,甚至5月就已經創下高溫紀錄。而且不只是台灣,全世界都是如此。各位有沒有感覺到,一走出冷氣房,就好像進了烤箱,簡直無法在外面待超過一分鐘,即使是等紅綠燈,幾十秒鐘就讓人受不了。

這樣全球性的炙熱,當然希望已經是最高峰。但從數據上來看,現在熱浪的狀況還不是最嚴重的?先請賈博士分析。

35度超過23天

賈新興:一般來說,中午或下午兩點以前熱可能都還好。但其實現在一大早出門上班時,上班族應該特別有感,走個路就滿身汗,還要戴口罩。從實際的資料上面來看,全台灣最熱的地方是在大台北地區,因為台北是一個盆地的地形,有先天的條件,加上人口過度集中。

今年6月台北的高溫,在29日下午1點15分時就達到38.9度,是100多年來第二名的高溫紀錄。最熱的出現在2013年的8月8日,當時是39.3度。

另外,我們很多資料都破紀錄,如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現10天37度以上的高溫,19天36度以上的高溫,高溫日超出35度的也有23天。

以前在氣象局時,以35度來定義高溫。結果今年發現35度不夠用了,要調整到36度以上,更誇張的是連續高溫大於36度的天數目前看起來會破紀錄,現在已經15天。

綜觀6月大概有23天左右溫度都高過35度,所以等5、6月的電費帳單寄來應該會很可觀。

問:不只台灣,也請汪教授談談全球的狀況。從今年開年到現在,全球的地表溫度都一直在第一名跟第二名之間徘徊?

炎熱還不是盡頭

汪中和:今年台灣剛邁入6月就進入了熱浪模式,全球卻從去年的6月就開始了。我們每月的溫度都有高溫排名,但是從去年6月一直到今年5月連續12個月,我們地球的月均溫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遠超過2016年。

我看過去12個月的滑動平均,顯示過去12個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邁進一個歷史的高峰。但就像主持人所說,這還不是盡頭,而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所以高溫熱浪是我們將來一定要去面對的可怕議題,人類只能夠想辦法跟熱浪和平共處。

問:我想大家會直覺想到「暖化」二字,高溫和暖化是否有關係?其實全球暖化不是現在才開始,而是長期累積的變化。長期累積下來的環境變化,地球的熱度可以說是開始大力反撲,汪老師同意嗎?

汪中和:一點也沒錯。從70年前來看好了,1950年,溫室氣體累積在地表的熱能,當時通通加起來也不過是一顆廣島原子彈的能量,現在是1秒鐘5個廣島原子彈的能量,所以這種熱反應在整個地球生態環境,又表現在大氣層溫度,是非常可怕的。

問:賈博士如何看暖化跟高溫的關係?

最高溫出現在台東

賈新興:以長期趨勢來講,不只是地球在發燒,台灣也正經歷暖化的夢魘。剛剛有提到,現在又是新階段的開始。以台灣來講,造成高溫有其他因素:長期的趨勢大概就是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使地球溫度發燒上升。另外,特別是台北盆地,是過度的人為開發,過度集中導致都市熱島效應,讓台灣整體暖化溫度有上升的趨勢,甚至比全球來得大。

再來,有一些天氣型態,也會造成台灣出現高溫。在過去我們的論壇裡面有稍微提到,造成台灣高溫天氣的三大劍客,第一個是太平洋高壓的籠罩,像今年6月,以及年造成台北39.3度的高溫也是。空氣下沉時,溫度會上升,這個是高溫天氣的第一劍客。

第二個就是西南風。西南氣流偏強時會造成背風面,特別會在花東出現焚風,所以台灣史上最高溫紀錄其實是出現在台東,約40.2度。另外一個造成台灣高溫天氣的第三劍客:颱風的環流或下沉氣流,也是原因之一。

整體來說,地球發燒的原因,其實跟人為過度的溫室氣體排放有關,讓整個地球的熱量累積非常非常快。以台灣來說,除了暖化,還有先天的地理特性,再加上都市的熱島效應,讓高溫的天氣持續出現。

北極圈附近溫度上升

剛提到地球5月的溫度排名第二,其中最熱的地方,我們地圖攤開來看,意想不到是在一個平常最冷的地方:莫斯科北部一帶,那個區域溫度上升的幅度非常大,也有長期的氣候趨勢受到地球暖化的影響。

另外,造成高溫的天氣因素,若去看高空的天氣圖,會出現所謂的「氣流擺盪」,盤踞在莫斯科附近,所以6月很多新聞媒體都報導,莫斯科以北地區的高溫竟達到30幾度。所以這是一個宿命,需要面對,而且未來只會越來越嚴重,高溫熱浪未來應該會變成新的氣候常態。

問:剛剛提到高溫,過去會認為非洲才有如此高溫,如果台北今天都這麼熱了,非洲該不會都超過40幾度了?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有冷氣房可以躲,如果在熱帶地區,不曉得有沒有資料顯示,那些本來就很熱的地方,目前是什麼光景?

台北100年前冬飄雪

汪中和:非洲本來就很熱,所以那種熱差跟台北的熱是不一樣的。台北過去是很冷的,100多年以前台北冬天還會飄雪,可是現在完全不同了,所以暖化在台北地區帶來的躍升幅度,遠超過非洲。

另外就是城市發展跟人口的密集度。台北市是人口非常密集的一個大型都會區,非洲大部分都是鄉村地帶,所以雖然很熱,但是人跟人之間沒有那麼密集時,其實可以承受跟抵抗熱度。在我們這個環境下,如果沒有空調的話,無法生活。

問:台北能夠感受到這樣的溫差,寒帶西伯利亞和北極不是更恐怖?

汪中和:沒錯,所以2010年莫斯科極端高溫和森林野火,就是過去暖化突然躍升所帶來的結果。莫斯科以前夏天的時候,很少會超過攝氏25度,但2010年超過40度,這是大幅度的三級跳。過去莫斯科很少有人在裝冷氣,2010年後家家戶戶都裝了冷氣,是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型態。

問:暖化對全世界造成的影響,對人類和對動物以外,對植物也會有影響吧?

生態環境萎縮

汪中和:沒錯,從大氣層到地表,再到海洋,所有的生物都在往冷的地方跑,不是往高就是往北。以捕魚業來說,現在在高緯度的海域都有機會捕到熱帶魚類,熱帶地區的魚種則大幅減少,因爲沒有辦法承受那麼熱的水溫,所以魚類移棲非常快,不是往北就是往深處。

鳥類也是一樣,過去可以長途跋涉,但是現在熱帶地區太熱了,能夠跋涉到那個地方的時間越來越短,因為一熱就要北遷,所以鳥類遷徙的型態、遷徙的位置、遷徙的路徑,也在發生大幅度的改變。

植物就更慘了。植物活動性低,只好不斷的讓後代往高或者往北的地方遷移,所以在台灣很多低海拔的熱帶植物,不斷往高緯度或者高山地方蔓延,而高山偏冷的植物,生存環境就縮小。

問:照這樣講,台灣人應多往日韓遷移,或者山東半島之類的北方?

汪中和:其實不一定,以中國北方來說,夏天不比台灣冷,因為是一個大陸型的環境。台灣還有海洋調節,還有海風幫我們降溫,所以說台北最熱的紀錄是39.3度,可是中國的河北或者河南,溫度動輒都是40度以上。

經濟活動大受影響

賈新興:暖化帶來的是全面性的影響,對生存在地球上的人、動物、植物、海洋環境等的影響都很大,而且已經在發生了。另外,在高溫天氣的影響之下,對整體經濟的活動也會產生影響,因為會降低人的勞動生產力。

前幾天看到新聞報導,好像要研議高溫假,因為有些中小學學校沒有冷氣。面對高溫天氣,不管是經濟的活動,或者是所謂的日常生活作息,勢必都會受到影響。

我還是要再強調,對人的影響相對還好,因為人可以透過科學的方式去做調適,有空調、冷氣,但是我們的環境所面對的衝擊跟影響更大,更難回復。

剛剛提到暖化的趨勢,長期來看,中、高緯度地方的溫度暖化幅度未來會上升更大,其實越大的影響更可怕。比如說永凍土因為暖化溶解,會釋放更多溫室氣體。第二個,以前冰封在土壤層以下的細菌,可能是有害的,也會釋放出來。

我們需要去重新思考。對台灣來講,除了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整個都市國土的規劃跟利用,其實更重要。台灣多數地區屬於都會型的城市,即使是鄉下也慢慢都市化。城市化的過程怎樣去做好國土規劃跟利用,去降低熱島效應,其實是更重要的。

問:結論時我們不得不談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天氣這麼熱,恐怕很多東西我們會吃不到了,加上不能下雨的話,養殖業會出問題;第二個就是用電,在這麼熱的情況之下,我們用電勢將達到高峰。長期以來,比如說放棄核四以後,會有電價上漲或者電力不足的問題,甚至會大斷電。

用電尖峰提早到來

賈新興:我們看全台6月份的用電數據,今年6月份真是異常的高峰,所以在整個極端的高溫熱浪天氣之下,出現連續性的高溫會越來越頻繁,這個確實對能源的使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跟衝擊。以前可能到7月之後才開始出現用電高峰,現在只要梅雨季提前結束,用電尖峰就提早在6月出現。

這好像就是拔河的兩端,因為我們需要用電,但是在全球暖化之下,實在需要積極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雖然能源轉型我們可能做得相對比較晚,中間又牽涉到很多發電種類,但是以綠能來講,時間點我們起步太慢,要積極趕上。

汪中和:從用電量來看,今年會是挑戰性非常高的一年,也是我們政府要去好好因應。另外再講到植物,在高溫熱浪之下,對於糧食作物生長來說很不利,所以產量與品質都快速下降。

聯合國農糧組織就預測了21世紀糧食供應是最大的挑戰,要養活那麼多的人,還要在高溫的環境之下維持生產,這是人類目前碰到的最大難題,而這個難關會在未來持續衝擊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準備。

問:若高溫多點雨,是否會改善情況?

極端天氣頻繁

賈新興:下雨當然可以降溫。但是如果說下得太多,就像最近長江流域的大洪水,會引發另一種災難。

汪中和:高溫大雨是現在全世界都面臨的重大課題。太過量就是可怕的災難,然而氣候暖化帶來的不幸結果,就是越來越極端,不是太少就是太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