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發糧食危機 我國應嚴肅面對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04/28 12:10 點閱 2661 次

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持續擴大,全世界目前已超過300萬人確診,隨著情勢日益嚴峻,已經有一些國家開始管控糧食。例如,印度、柬埔寨、越南和緬甸都相繼限制稻米出口;俄羅斯為小麥出口設定上限,哈薩克也停止了小麥和砂糖出口。這些國家主要擔心由於限制社交活動會使農業生産受阻,決定要優先照顧本國糧食市場。

糧食供應危機

在世界經濟陷入混亂,貨幣不斷貶值的趨勢下,如果農産品的供應網也接著呈現斷鏈情況,則開發中國家的糧食安全將會立即受到威脅。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多次發出警訊,要求世界各國保持貿易通暢,否則許多國家的糧食供應將出現危機。

在本4月下旬,二十國集團(G20)農業部長以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23個成員國和地區都分別召開視訊會議,並發表聲明,除了重申了努力確保糧食與農業生產繼續跨境流動的穩定與彈性,也將繼續努力保護農業和糧食從業人員的健康、安全和福利。

這些集團成員在世界糧食供應鏈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約占全球農產品貿易量的八成,若是能攜手合作就全球糧食市場基本面提供及時可靠的資訊,減少貿易限制,加強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經驗交流和技術合作,推動以創新方式暢通國際物流,自然可以大幅降低此次疫情對農業造成的影響,我們深切期待各國的共識能夠完全落實。

氣候智慧型農業

除了新冠疫情影響糧食流通外,與極端天氣變化有關的災害,比如高溫、乾旱、洪澇、颱風等,其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都隨暖化而增加,更是導致全球穀物供給不足,糧食價格上揚的重要因素,會衝擊到個人的生計和整體的經濟。因此,我們不但要解決新冠疫情的短期影響,還要制定更長期的戰略以維護糧食的生產穩定;重要的相關策略包括適耕土地管理、水資源保護,以及採行「氣候智慧型」農業活動等,涵蓋層面非常廣。

在「氣候智慧型」農業方面,種植氮素效率高和耐熱的作物,或發展更好的省水技術灌溉稻田,都是有效的措施。以水稻為例,原本最適於在20℃~35℃之間生長,但是近年來世界各地高溫屢破紀錄,特別是在開花期,產量因此減少,因此開發能承受酷熱天氣的水稻品種是相當急迫的工作。

遺傳工程開發新品種

上週國際期刊報導一組跨國研究團隊在多年努力下,利用先進的遺傳工程手段,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這個團隊已經培育出新的品種,能夠更快地修復高溫導致的熱傷害。隨著全球增暖使熱浪更加普遍,這一項進展有助於保持作物的產量。令人驚訝的是,新的遺傳調整還能使植物在正常溫度下的生產力更高,確是令人振奮的成果。

再看看國內現況,在疫情期間我們也發生民眾在大賣場搶買糧食及民生用品的情況,糧食安全與自給率頓時又成為現實的問題,除了農作物的品種改良需要國家政策大力推動,農地的管理維護更是維生大計。正在本屆立法院審理的國土計畫法修正案,有關優質農地的保留審議當然就是我們絕不能妥協的底線了。

....................

本報秉持「平衡多元,深度報導,精簡閱讀」的建設性新聞精神,在媒體中獨樹一格,支持「良幣」有助家庭、社會、國家更美好。每日10元訂閱實體報或電子報,或捐款(可抵稅)支持。https://www.anntw.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