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璁、駱以軍、張貴興 暢談華文閱讀

祝潤霖 2019/12/05 15:25 點閱 6110 次
陳文茜(右)在誠品年度閱讀論壇介紹3大作家:張貴興(左起)、駱以軍、李明璁。(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陳文茜(右)在誠品年度閱讀論壇介紹3大作家:張貴興(左起)、駱以軍、李明璁。(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莎士比亞的書以其他方式流傳下來,但有多少人讀過他的原著?」陳文茜4日主持誠品年度閱讀論壇「華文閱讀的複調之聲」時說與會者李明璁暢談在社群網站時代,紙本書的價值不曾被人們遺忘。駱以軍從智利小說講述阿茲特克人神廟,比喻華文作品如何值得被看見。張貴興從馬來西亞中學時代考文學作品,希望能把悲憫胸懷放進台灣教育。

「在書與非書之間,其實你是在把妹。」主持人陳文茜介紹講者,幽剛從哭牆旅遊歸來的李明璁一默,並介紹駱以軍是當代最棒的華文小說家「之一」,以免把其他小說家都得罪光了(眾人笑)。

李明璁:放空閱讀

「誠品書店成立的那一年,正好是我高中的時代,對我來講就是個約會的好場所,大家覺得去誠品有種煥然一新的文青感。」李明璁談為什麼在臉書時代,人還需要紙本書?有人說,屏幕瀏覽數位內容將消滅紙本閱讀,但雜誌創刊數量不減反增,儘管紙本總銷量的確大減,臉書與紙本書的雙軌並行,網路瀏覽與書刊閱讀,對完整的現代人不可或缺。

雜誌的成本高、單價低、收藏價值高等特色成為關鍵。數位會取代傳統媒介物,但物質性、收藏性、禮物交換性,讓人們重視它的文化定位感。資訊爆炸時代的反向閱讀,追求放空閱讀成為一種「逆趨勢」,沒有文字的攝影集或繪本可能是最佳媒介。

駱以軍:文化國力

駱以軍以智利小說家波拉尼奧的《2666》5個故事中最後1部《阿琴波爾迪》,在戰亂中女孩英格博格為換取口糧而與軍人漢斯發生關係,女孩要男孩發誓這輩子都不會忘了她,男孩舉任何事物女孩都不相信,但女孩卻說她相信阿茲特克人,阿茲特克神廟上方的黑曜岩照射活人獻祭者,彷彿能照射出每個人的個性。

「百年來,每個華文創作者都在描述不同時代的痛苦,這才是台灣的國力之所在。」駱以軍說,每個小說家都是一條神秘河流,要是不去打開《野豬渡河》、《西北雨》這些小說,就好像錯過一片花團錦簇的雨林,像阿茲特克人那樣被人們所遺忘是多可惜的事情。能像《麥田捕手》那樣擁抱住懸崖邊的小孩,保持華文閱讀的熱情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cari

張貴興:人文悲憫

《野豬渡河》作者張貴興介紹馬來西亞教育,初中要考曹禺的《雷雨》跟《原野》,曹雪芹的《紅樓夢》,高中讀威廉高汀《蒼蠅王》,福斯特《窗外有藍天》,莎士比亞《李爾王》、《馬克白》等。《紅樓夢》是繕寫本,其他都是一字不刪的原文。從中學考題(ppt圖片)可以看出,如果只看故事大綱不可能回答出問題。

「倪匡代筆《天龍八部》把阿紫給寫瞎了,他可能沒有受莎士比亞影響(眾笑)。」張貴興說,狄更斯、馬斯哈代、屠格涅夫、威廉福克納、梅爾維爾、金庸都受到莎士比亞很深的影響。悲劇色彩影響最深是《天龍八部》的喬峰。這樣一種閱讀和教育(考試)體系有可能移植台灣嗎?是有可能的,只要少一點功利主義,多一點悲憫的胸懷就有可能。
c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