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農業新趨勢 解決糧食問題

李武忠 2019/11/11 15:21 點閱 2844 次

隨著經濟型態的轉變,台灣農業在GDP貢獻度大幅降低,不過農業還是人類糧食的主要來源。隨著極端氣候、新病蟲害、人口增加、環境遭汙染、自然資源持續退化等影響,人類食物鏈正遭遇嚴重威脅,如何解決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成為未來棘手問題。

為了讓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和獲取健康和可持續的飲食,需要有新的科技與政策。

科技農業趨勢新

有感於農業研發與全球氣候變遷和生物經濟息息相關,也將決定國家未來的生存發展,二十國集團 (G20)農業部長會議,通過將利用人工智慧(AI)、資訊與通信科技(ICT)等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暨相關人才培養等納入部長宣言。由於認知到農業科技是潛力市場,大型企業不僅投資初創企業,還親自進入這個市場。

韓國政府也認知到農業研發,需要基礎科學技術和長期公共投資,去年該國在研發方面投入了20兆韓元(約170億美元),其中1兆韓元用於農業領域(5%),遠高於台灣政府在這方面投入的經費(2018年農委會科技計畫經費僅43.07億元台幣,占農委會總預算1278.7億元台幣的3%),透過計畫成立小組,來尋找韓國農民和農業團體需要哪些技術,讓科研能與農民需求緊密結合。

農業思惟太落後

而台灣農業施政卻還是落在選舉思維,偏重在讓農民立即有感的福利措施及農產外銷市場拓展,用於農業新科技研發及新商業模式建立的經費偏低,當前農業科研無法滿足農民實際需求(包括:健康種苗的快速檢測、病蟲害的生物防治、農產品的保鮮技術、AI替代農工等等)。

目前AI、IT實際運用在國內農業產銷的比率偏低。台灣政府推動的「5+2產業創新政策」雖也喊出「新農業」的願景,但實際成果及運用規模有限,研發動能明顯不足,農業結構調整緩慢,蔡政府缺乏前瞻性的政策規劃,也未落實庶民化的農業新科技,不利未來台灣農業的國際競爭!

儘管高科技和尖端創新的確很吸引人,但是如何把相關知識及技術,落實到第一線農業生產,改變農業經營模式,提高農產價值與農民生計更是一大挑戰,特別是台灣正面臨貿易自由化的龐大壓力,遺憾的是台灣在這方面的研發經費及人才培養明顯落後,需迎頭趕上。

要長遠而非補貼

歷來的國家領導人都說自己最照顧農民,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補貼、補貼再補貼,卻不見農民展歡顏,扶持了這麼多年,至今農民只要聽到要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就憂心忡忡,深怕被當成祭品。未來的農業不僅是重要的民生產業,更是新的賺錢產業,只是還有很多障礙需跨越,台灣明顯未作好準備。

如何跟上腳步甚至超越,讓台灣農民不再擔心害怕他國農產品的競爭,考驗各總統候選人及其團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