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落差超嚴重 許士軍等提解方

林祐任 2019/11/07 18:39 點閱 10893 次
台灣的產學落差已是嚴重的問題。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必須賦予大學和企業新的責任。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則提出「用以致學」的大膽點子。(Photo by Flickr)
台灣的產學落差已是嚴重的問題。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必須賦予大學和企業新的責任。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則提出「用以致學」的大膽點子。(Photo by Flickr)

【台灣醒報記者林祐任台北報導】台灣的產學落差該如何解決?安永企業社會責任論壇7日邀請各界人士對談,科技部長陳良基認為,必須賦予大學和企業新的責任,大學作為資源創造者,企業則是人才培育者;企業倫理學會理事長許士軍表示,台灣應將學術和實用人才的培訓清楚區分;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則提出「用以致學」的大膽點子。

青年學生3困境

陳良基說,台灣人才產學落差已成為很嚴重的問題。根據瑞士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在人力資本的技能評比中下滑至23名,主要原因是「中等及高等教育者具備企業所需技能」僅居59名。少子化造成大學新生銳減,以及技職體系逐漸消失都是原因之一。

陳良基也從青年學子身上看到3大困境,第一是青年貧窮化,因技職學校減少,弱勢家庭學子難以培養一技之長,甚至連博士生都難以求職。其次,青年不僅與在地疏離,和國際也沒辦法接軌。第三,求知熱情消失,他表示自己在當台大副校長時,常常看到偌大的教室中只有少數幾位的學生。

對於如何促進產學合作,陳良基強調,大學必須自許為資源創造者,而非消耗者,企業則是從人才使用者轉變成培育者,政府居中擔任媒合和掃除障礙的角色。陳良基也表示自己在科技部長任內,發現科學園區10年間對博士生的需求成長2倍多,卻還是有許多博士生失業,原因竟是企業不敢聘用,因此他努力進行媒合。

學、用體系不同

作為台灣第一位就讀外國的MBA學生,許士軍認為,產學落差的問題在於沒有將理論和實用人才的培訓分清楚,實用人才能夠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在一起,理論人才則是專精在某個特定領域,兩者需要不同的know-how。他表示,在國外很多領域的博士班都有這兩種體系,除了商業,還有法律、醫學、音樂等等。

許士軍也提出一種虛擬學程的概念,大學不應該像製造業,產出一批標準化的學生,虛擬學程沒有特定的師資和教室,而是依企業的需求設計量身訂作的課程,再尋找適當的教師。

葉丙成更提出一個大膽點子,學以致用不如「用以致學」。小時候他常常問老師問什麼要學這些東西,老師的答案往往是「因為這很重要」或「以後你就知道」。因學生不知為何學習,所以學習動機低落。他鼓勵18歲的年輕人先別急著念大學,而是先出社會接受洗禮,等到明白自己的興趣和不足之處,再回學校便會求知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