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學習力與競爭力 AI時代如何雙贏?(20191001CEO論壇-陳玲玲、陳玉芬)

醒報編輯部 2019/10/16 12:25 點閱 26280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陳玲玲(晶晶晶廣告公司總經理)
陳玉芬(藝珂人事顧問公司台灣、韓國總經理)
文字整理:林桂如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隨著科技發展,很多工作已經被電腦和機器人取代,像是自動提款機、無人商店等。許多工廠也從人工改以穩定的自動化生產,畢竟機器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運作,而人力和機器相比卻有許多難以控制的變數。因此,很多人擔心我們在新的時代裡會被機器取代。

我們先請玉芬跟我們分享。玉芬從事人力資源的工作,應該最了解它的變化。現代的人力資源和過去相比,是不是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

會打電話的AI

陳玉芬:隨著時代的進步,雇主使用科技減少人力成本,當然會影響各個行業。以自動化為例,工廠和製造業早已採用自動化生產,銀行業也有一些以電腦取代人力回答問題的做法。

所以,現在不管是銀行還是客服,打電話給我們的都不一定是客服人員,每一通電話很有可能是由機器自動撥打,這點對我們這種管理人力資源的人來說影響甚鉅。

問:這種情況的發展只會更嚴重,對吧?

運用科技是大勢所趨

陳玉芬:這是大勢所趨。改變並不是不好,但沒有那麼簡單。新科技的發展當然是為了節省人力成本。現在年輕人人口少,他們也不願意從事單調而重複性的工作,所以新科技的發明或出現應該是進步吧?無論是哪種行業,新科技的運用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AI能取代的工作

問:請問一下玲玲,人工智慧也是一種專業的表現。坦白講,機器人的能力其實和一般人差不多。但以最基層的工作內容而言,恐怕機器還比人類聰明。

陳玲玲:我認為,人工智慧可以在五年內取代重複性的工作,像是電話銷售人員、洗碗及客服人員等;十年後,人工智慧可以取代日常性的工作,好比卡車司機、快遞員、保安人員;人工智慧在十五年後應該就能勝任放射科醫生、律師助理等。

AI也有限制

相對地,研究型工作像是併購專家和經濟學者,或者是發明類的工作像是專欄作家、科學家、藝術家等,這種需要創意的工作是不會受影響的。

溝通、心理及創作創意,這種三個領域是機械永遠無法勝任的。當然,有些工作在科技的發展下容易消失,但還是有一些安全的工作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人類面臨AI的恐慌

問:請各位朋友一起來思考,我們的溝通能力強不強?也許AI已經不會輸給我們了。還有,我們對人們的心理或語言活動是否了解?或許,我們還不夠熟悉。此外,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創意迎接人工智慧的時代,這是我們這一代的挑戰。尋常的工作都可能被機器取代,人們會恐慌是很正常的。

陳玉芬:正如玲玲所言,如果你的工作重複性質比較高,被機器替代的機率也會比較高。不過,大家也無須恐慌,問題在於你的企業如何去轉型。只要企業有轉型,就會有新的工作伴隨而生。

舊工作流失新工作增加

根據估計,人工智慧的發展大概會導致7500萬的工作流失。然而,因應相關的科技發明,可能會增加1億3300萬個工作,大概其中的七到八成都和科技有關,好比智慧財產、軟體和工程。

有人把未來的工作機會簡稱為「STEMA」:「S」是「Science」,科學;「T」是「Technical」,科技的部分;「E」是「Engineering」,工程學;「A」是「Art」,藝術;「M」是「Mathematics」,數學,而藝術會為科技帶來平衡的作用。

以學習面對AI

將來,會有很多工作消失,卻也會有很多工作因應而生。企業要怎麼做轉型?留在職場上的人又要怎樣去「upskilling」(提升技能)?你可以多思考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你需要有什麼樣的技能面對它?我們要怎麼做因應科技轉型的一個社會?

科技轉型只會多不會少,企業轉型也一樣。科技轉型就在我們眼前發生,很多企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困難,用心的企業家自然更要去因應它,這是一場困難的挑戰。

問:綜合剛剛玉芬講的兩個重點:第一,科技的進步不會只減少工作,它也增加了一些工作機會。我們要怎麼在AI的時代提昇自己?

第二,人工智慧的發明不僅挑戰個人,對企業的挑戰更大。對一個企業主而言,他要思考:哪些東西要利用自動化?哪些東西還是要利用人工?

和AI分工合作

陳玲玲:企業主應該去思考如何和AI分工合作。只要把重複性質高的瑣事交給人工智慧,便能騰出時間去做一些更需要思考的工作。

不管是需要想像、有決策力的工作,或者是需要感性和觀察力的工作,這些機器人都做不到。不如思考如何運用人工智慧為自己留出寶貴的時間,不要排斥AI,要想想如何運用它、如何跟它共存。

開創想像和更有樂趣的事情才是你該做的,畢竟,你才是人生的主宰。

問:玲玲剛剛說了一個重點:AI不是你的競爭對手,相反地,它是你的僕人,它只聽你的話做事。你要怎麼樣去指導它、指揮它或是運用它全憑你的選擇。否則,你只會因為AI的日新月異而著急。

與AI和平相處

陳玲玲:只要把自己從一個客人變成主人,從奴僕變為一位管理者管理AI,你的人生就無限開闊。如此一來,活在AI的時代真的非常快樂。

問:科技有相當程度的取代人工,但人不用害怕,因為它釋出更多的工作,讓人能夠與他合作。再請教玉芬,除了機器人以外,自動化時代又有哪些新增的科技類別?

面臨AI的挑戰

陳玉芬:很難說會多出哪些類別,因為人工智慧包羅萬象,像是數位轉型。不同科技有各種不同的應用方式,所以在各行各業裡面,很難說是一種新科技代替全部。

以自動化來說,數位轉型大部分都運用在工廠的生產線上。以一般的公司來說,社群媒體和分享經濟的興盛,改變了我們很多行銷產品的方法和商業模式。

對企業主也好,或者是有志於從事主管或老闆的人來說,消費者的模式、行銷的方法、管理公司人才的方式都已經改變,這種改變很難套用單一的模組獲得成功。這對中小企業而言是最大的挑戰。

中小企業不但要轉型,還要用新的人才協助公司做轉型,這點比較複雜。

問:謝謝玉芬非常詳細的告訴我們。自動化的時代改變了社會相當多的層面,人類該預備什麼樣的能力使用或協調自動化的設備,才能跟未來的科技共處?請玲玲跟我們分享。

新世代關鍵能力

陳玲玲:首先,我們很需要人才去判斷、分析大數據。數據可以變成策略應用就是一種判斷的才能,然後人再去協助電腦發揮最大的效益。

其次,「非認知」的能力。人跟電腦最大的差異就是「非認知」的能力,它是一種人際和內省的智能,這是電腦沒辦法做到的。譬如說,我們會引導、關懷和啟發學生或員工,這是電腦不會做的。

還有很多像是跨文化的溝通力以及人類的感性、感覺等,這些機器人都做不好,因為它是執行者而非思考者。規劃力也是我們未來學習的重點,你必須懂得規劃,讓機器人執行。

編寫軟體的能力未來頗具前景,因為需要學習程式語言來增加思考能力。程式語言可能會變成一種國民的顯學吧?這是大家未來要做、要學習的。

以後就盡量投入自動化生產價值比較低的領域,而非學習自動化容易應用的領域。畢竟,你必須當一個永遠的學習者,一直讓自己有所成長,你才不會被大時代淘汰。

我想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加強、探索的能力。

問:再請教在人力資源公司工作的玉芬。在新的科技時代,您在面試或是挑選人才時比較注重什麼才能?

數位轉型的工作需求

陳玉芬:目前來看,因為台灣開始推崇數位轉型,工程師或軟體工程師的需求量還是非常高的。他們幾乎每人手上都有好幾份不錯的工作,無論是在剛才您講的大數據分析或者是數據科學家,或者是跟運算相關的工作,這些工作都需要非常多的人。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工程師,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輕鬆地把編碼(coding)學好,所以我也會建議大家至少不要排斥它。例如,有些人覺得自己生活中的朋友不多,所以臉書等新的社群媒體問世好像和自己沒有關係,或者覺得這些新的社群媒體是屬於年輕人的。

其實它不是年輕人的東西,它實實在在地影響你的日常生活,你願不願意學習它?如果你的公司做了一個新的軟體,或者引進一套新系統,你會不會跟公司說這個系統很難用?但如果這些沒有開始的話,公司的轉型就沒有辦法成功。這也是在轉型裡面一個蠻大的困擾。

學習新科技的必要性

舊時代的員工明明具備許多舊時代的專業知識,但企業主在做公司轉型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他們不懂新科技,所以他另找一批具有科技專業的人。然而,這些學科技的新人往往欠缺相關產業的知識。所以我在想,如果我們的員工裡面能有一些人願意透過線上的訓練了解新科技的運作,那他們就可以擔任新世代和傳統員工的一座橋樑,協助公司轉型成功。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會覺得那不關我的事情。他們可能沒有想到,這些對他們未來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會鼓勵他們。剛開始,我們會請他們擁抱新的變化並改變傳統的思考。好比說,這是什麼新的東西?我來學學看,我來試試看。如此一來,你比別人更有競爭力,因為你同時具備傳統和新科技的知識。

玲玲剛剛也有提到,你要學習比較有意義的管理或是溝通。不久後,你一定會有自己的心得,而不是說只有工程師比較有價值。

問:年輕人和上了年紀的人在職場的競爭力有很大差別。像現在教育部推動從小學就開始學程式、程式語言、程式設計,所以,我們的下一代跟科技連結得更緊密,我相信我們的孩子會比我們更了解它。我們不妨跟這孩子們學習。他們能夠做到的,他們從小就這樣長大的。

就算你什麼都不想學,至少要頭腦靈活一點,不要僵化及排斥新的方法。

靠自己學習相關技能

陳玲玲:儘管我們已經有不少工作經驗,但是有些事真的要向年輕人學習,兩者能相輔相成是最好的。

陳玉芬:是的。我們曾做過一份調查:有62%的員工認為當提升技能是自己的責任,因為不管是人工智慧也好,自動化也好,大家都知道這是未來的趨勢,剩下的人則認為員工技能升級的責任在政府或企業。

實務上來說,你不能等人家來教你,你自己先有一些行動去擁抱新的科技,至少不要把他們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