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提升競爭力 需轉移產地、強化AI(戴肇洋)

戴肇洋 2019/07/31 16:06 點閱 24348 次

每年此刻,全國工業總會按例針對過去一年國內製造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加以檢視,同時發表政策建言白皮書,以作為政府相關單位法規增修或政策調整之參考。

從 9月29日甫剛發表的白皮書內容可以發現,今年除了持續要求政府加強改善經營環境「五缺」,以及儘速突破兩岸關係僵局等問題之外,特別提出美中貿易爭端迄今尚未明朗,導致全球景氣循環惡化,造成許多國家製造業陷入衰退現象,同時引發全球製造業供應生態重組,其影響不容小覷。

內在環境不利成長

此一情勢對市場規模狹小必須依賴外需的台灣製造業而言,已無疑地有如雪上加霜。其實,全國工業總會早在數年之前已經提出,近年以來台灣製造業除了受到內部環境因素糾葛之外,在外在環境許多不利因素圍繞下,呈現持續萎縮趨勢。

依據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調查統計顯示,受到美中貿易爭端影響,迄今已持續九個月低於代表景氣榮枯分界的50%,加上第一季GDP製造業產出表現欠佳,第二季可能也是屬於衰退現象,這些更加顯示台灣製造業前景似乎不太樂觀。

面對全球已日益競爭的現實環境之下,任何國家無不將製造業榮枯作為代表國力盛衰的象徵。舉例來說,日本、德國能夠從戰後殘破中快速復興,甚至主導全球製造業供應生態,其背後是具有完整先進製造業為基礎。

製造業亟待科技升級

再者,不論是美國在因應金融風暴之後推動「再工業化」戰略思維下所規劃的「美國製造」構想,抑或是中國大陸在推動產業轉型邁向「製造強國」戰略思維下所實施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皆是以主張再造製造業,致力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能源、資訊技術、新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突破,帶動實體製造業展開新一輪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發展,藉以促進實體經濟結構升級。

畢竟,促進貿易不斷拓展,是台灣謀求生存的基礎;然而,若要貿易持續成長延伸市場擴大布局,則需以提高製造業競爭力為前提。

尤其是在美中貿易爭端未解,嚴重衝擊全球經濟成長之下,不但加速各國製造業升級轉型,而且也帶動了全球製造業供應生態重組。換句話說,台灣製造業必須掌握此一機會加速進行升級轉型、與時俱進配合調整,例如:移轉生產基地、AI運用等,始能因應全球日益升高的風險與急劇變化之環境挑戰。

政府要創友善環境

坦然言之,政府在再造製造業競爭力上扮演非常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美中貿易爭端之後,引發許多台商回流尋找重新再起舞台。因此,政府除了必須形塑製造業投資友善環境,協助製造業能夠根留台灣之外,在投資策略上,更加需要從如何促進台灣製造業創新的角度進行規劃,實現以厚植製造業能力達到驅動經濟成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