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受療法大發現:與菌共存 (20190602科學家月刊)

邱慕天 2019/06/02 16:49 點閱 99375 次

Living With Bacteria
耐受療法大發現:與菌共存

安置病菌對健康有益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對病菌的入侵要「以禮相待」,不要動用免疫系統攻擊,甚至提供營養來安養這些病菌,反而對健康有益。一年前,加州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艾爾斯教授實驗室有一些小鼠生病了。牠們感染的是檸檬酸桿菌,其中幾隻開始掉體重、結腸發炎、死亡。

但艾爾斯發現,一些小鼠感染後康復了,牠們的肝臟擁有較健全的代謝鐵的基因。在好奇驅使下,艾爾斯讓所有的實驗鼠都再次感染檸檬酸桿菌,然後補充牠們鐵質。這一次,所有的小鼠都康復了。艾爾斯將反覆實驗的成果在2018年夏天發表,報告指出「補鐵」讓病菌緩和了下來,不再催生讓蛋白質產生毒性的基因表現。

正確地說,受感染的生理細胞會「把鐵藏起來私用」,導致細菌轉而入侵血液中的含鐵血紅蛋白,而它們分解出的含鐵血紅素有毒,可能破壞肝臟的醣分配,缺醣的嚴重後果是多重器官衰竭。反之,「補鐵」能減少腸道中的葡萄糖吸收,使入侵的細菌有得吃而不再作亂。

主和派療法有開發潛力

這讓科學家開始注意到,除了「提高免疫力」殺死病菌的「主戰派療法」之外,以「疾病耐受性」為主的「主和派療法」有很大的開發潛力。這現象首先在19世紀初就有植物學家觀察到(感染了葉銹病真菌的小麥,能結出高質量的麥穗),但直到2006年才往人體免疫上開發。

它是指身體可以通過利用不同的生理系統(如新陳代謝)自然而然地免疫,與病菌共存。《科學家月刊》指出,治療疾病存在三種進路:幫助自己免疫細胞「練兵」而變得更強大的「疫苗接種」;服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的「援軍」策略;最後是不殺菌、改以提高人體病菌耐受性為策略的「和親」策略。

例如泰諾、普拿疼的止痛藥、退燒藥就是用這個原理緩和身體病痛。艾爾斯總結發現,當病菌在「補鐵小鼠」體內自在同居時,在7天到45天之間慢慢會變異得溫和,連小鼠代謝出的含菌糞便也不再有當初的致病性。同時,小鼠對瘧疾、沙門氏菌和肺炎感染的耐受性也增強了。

未來,「耐受性療法」的挑戰,包括往「非細菌性」的病毒性敗血症挑戰、往癌症應用,也包括對驅動疾病耐受路徑的「葡萄糖」機轉做更基礎的深入研究。
https://www.the-scientist.com/magazine/issue/living-with-bacteria-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