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對時間、吃對食物 才能精力充沛

醒報編輯部 2018/10/22 09:46 點閱 15930 次

「我希望疲勞可以更快消除,變得不容易累。請問要怎麼吃才好?」最多人找我討論的就是有關「疲勞」的問題。

我目前於日本國家代表隊擔任隨隊營養師,為青年選手及日本國手出征奧運或各項國際賽事進行營養管理。以前曾擔任過健身房指導及減重教室講師,除了運動員之外,也曾替許多商務人士、主婦、年長者進行身體與飲食的相關諮詢。

為什麼會疲勞?

其中,不管體育選手或一般人都會有的煩惱就是「想變得不容易累」、「希望疲勞可以更快消除」等有關「疲勞」的問題。

但「疲勞」究竟是什麼呢?疲勞的主因都在於壓力。一般情況下,人體會依照外部環境變化調整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來保持一定的生理節奏。

而所謂壓力指的就是破壞這些平衡的東西,壓力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激烈運動、過度勞動、睡眠不足引起的「身體壓力」
●職場、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問題及緊張不安造成的「精神壓力」
●酷熱、寒冷等氣候、氣壓、大氣污染、病毒導致的「環境壓力」

壓力會引起體內異常變化,降低各種身體機能。此時體內的調節系統會運作起來對抗壓力,在逐漸打造出壓力與抵抗力之間的平衡後,使身體維持在一定的適應狀態。但如果壓力長期持續或又有新壓力出現時,抵抗力便會衰退,使身體及內心產生問題。

壓力需要平衡

目前壓力聽起來都是不好的,其實不然。舉例來說,運動對身體就是一項壓力。但只要維持在適當的程度就能轉換心情、預防並改善各種生活習慣病。

然而,累積過多壓力則會造成身體發燒疼痛、覺得疲勞。當你感到「好累」時,就是通知你壓力已經導致身體發生異常的訊號。發燒時可以服用退燒藥或止痛藥,感到疼痛時可以採取冰敷頭部或患部等直接的處理辦法。

但感到疲累時則有泡澡、睡覺、聊天、享用美食、按摩、攝取營養補充品等眾多不同的處理方式。

這些方法都沒有錯。但消除疲勞並不是「只要做到某項行為」就可以達成的。保持健康三原則「運動」、「營養」、「睡眠」的良好平衡才是最大的基本。若忽視這一點,無論採用眾人多推崇的疲勞消除方法都無法得到太好的效果。

運動前攝取符合運動程度的能量及營養,進行適當程度的運動,攝取足夠的能量及營養來補充運動中所消耗的分量,睡一場高品質的好覺。只要順利進行以上循環就可消除疲勞、提升表現。隨時都精神充沛的人,其實只是掌握了什麼樣的疲勞消除法適合自己,並認真進行上述的循環過程而已。

順利進行上述循環的人即使遇到壓力也能在二至三天的週期裡徹底消除疲勞、提升體力。相反的,總是累積疲勞的人就是沒有當下恢復身體狀況,因此陷入體力越來越差的惡性循環。

吃得對疲勞退散

「運動」、「營養」、「睡眠」這三項要素中,本書特別著重於營養,也就是飲食方面。剛剛也提到過光靠飲食無法消除疲勞,但我們會從食物中獲取能量,藉由其中涵蓋的營養來製造身體各個部分、細微調整體內機能。

「早上起來很痛苦」、「無法擺脫疲勞」、「身體沉重」、「疲累無力」,有這些煩惱的人若想擁有精力充沛的身體,重新調整飲食絕對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為什麼運動選手都這麼在意飲食呢?因為飲食會大大地影響體能表現。「想變得更強」、「想保持更好的體能狀態」越是這麼想的選手越會講究飲食習慣及食品、營養補充品的攝取。

但這可不僅限於運動員喔,「希望有健康身體、每天都能精神飽滿」,不少經營公司的商務人士也十分講究飲食。
但他們的方法都是正確的嗎?這就不一定了。想藉由飲食打造隨時都有精神的狀態,關鍵在於「能量」、「品質」、「時機」這三項要素,重要度也是依循「能量」、「品質」、「時機」的順序來排列。其中最需重視的便是「能量的進出平衡」。

攝取符合活動量的飲食最為重要。

計算能量的進出平衡極為困難,因此能客觀判斷能量究竟不足或過多的客觀條件就是體重。體重增加代表能量過剩,減少就代表能量不足。

雖然維他命及礦物質本身無法成為能量來源,但能提供必要酵素幫助三大營養素轉化成能量及製造身體內的組織。

要是沒有攝取構成身體材料及能量來源之基本的三大營養素,那就算透過營養補充品補充維他命或礦物質也無法發揮作用。

能量與品質

想要有健康的身體,攝取足夠能量是最大前提。接著則是「品質」,也就是營養素的均衡分配。在分配上,我們會先從能夠提供能量的三大營養素下去看。

管理營養師在設計飲食菜單時,會以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碳水化合物、百分之十五到二十蛋白質、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脂肪的比例來分配能量攝取來源,並以此為基準來管理營養。

維他命及礦物質則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每五年改訂的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為原則來修正。以營養素來劃分聽起來好像很困難,但只要像便當盒的比例來分配菜色即可攝取到均衡的養分。

便當的大小(毫克)代表所有能攝取的能量,其中一半為主食,剩下一半的三分之二為以青菜為主的配菜,最後三分之一是肉類、魚類或蛋類的菜色。整體看來讓人覺得色彩豐富、食指大動的話即表示該具備的大致上都具備了。

烹調方法及食品的種類當然也會造成差異,但只要掌握這項基本的分配方法及三菜一湯的原則就能立刻上手。

吃對時間吃對食物

討論完能量及品質,最後就是「時機」了。人體的體內時鐘會控制我們一整天的體溫、血壓、睡眠以及能量代謝等各種不同的身體機能。因此,依據狀況不同,什麼時候吃、吃什麼、怎麼吃都會對身體產生不同的效用。

「早上吃○○對身體很好」最近媒體上常會看到這類有關攝取時機及其效果的熱烈討論,但前提是攝取足夠能量、營養平衡都正確了才有效。如果跳過前面,只實踐最後一點的話不會有太好的效果。

無論飲食時機多麼正確,若偏食不均衡也無法擁有健康的身體。相反的,就算吃的東西品質再好,如果時機方式不對有時反而會造成身體負擔。本書將藉由這些容易疲勞的人常出現的飲食模式,來告訴大家應該如何改善才能打造隨時活力充沛的身體。

法在家事上花太多時間,所以我盡量選擇了大家都能上手的簡單好做菜色。

如果能從此跟「疲勞」說再見,打造永遠保持健康的身體,度過舒適的每一天那就太好了!

零熱量還是有熱量

除了汽水和氣泡水之外,最近也有越來越多標示為「零醣類」或「低卡」的酒類。這可能是因為醣質限制減重法的流行所造成的需要。

每天都在進行體重管理的運動員偶爾也會很想喝些甜的。而這邊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零熱量是真的沒有熱量嗎?」。

根據日本食品標示法的營養標示基準規定,每一百毫升熱量二十大卡以下才可標為「低卡」,每一百毫升五大卡以下才可標為「零熱量」。所以嚴格來說,零熱量或低卡並不表示完全沒有熱量。

人工甘味劑促進食慾

為了減少砂糖及高果糖漿使用量所添加的糖精、阿斯巴甜、蔗糖素等人工甘味劑根據其種類不同,甜度都有砂糖的兩百至七百倍左右。雖然使用量很低,不過一旦習慣人工甘味劑的強烈甜味,舌頭感受味覺的味蕾就會變遲鈍,需要更強的甜味才能滿足。

如此一來,攝取量會越來越高、更想吃其他甜的東西,導致最後攝取過多甜的食物。
除了舌頭,胃腸及胰臟也具有感知甜味的功能。胃在感受到甜味後會分泌名為「飢餓素」的荷爾蒙,刺激位於腦部下視丘的食慾中樞,使人的食慾增加。

糖醇造成糖代謝異常?

除了使用人工甘味劑取代砂糖之外,有時也會使用山梨糖醇、赤蘚糖醇、麥芽糖醇、木糖醇等「糖醇」來替代。比起飲料,糖醇更常使用在甜點當中。除了赤蘚糖醇之外,其他的糖醇雖不及砂糖,仍會造成血糖上升,攝取太多一樣會導致肥胖。此外,糖醇不好消化,容易造成拉肚子,這點請特別注意。

以色列研究顯示,在試管內加入人工甘味劑培養腸內細菌,接著再把細菌移植到沒有細菌的老鼠腸子中,之後老鼠便出現血糖不易下降的「葡萄糖耐受不良」狀態。以人為實驗對象的結果也發現,攝取人工甘味劑一星期後有部分實驗對象的腸內細菌產生變化,引發葡萄糖耐受不良的症狀。

其他研究也發現餵食蔗糖素後,老鼠腸內的好菌有減少的傾向。攝取過多人工甘味劑可能惡化腸胃環境、造成葡萄糖耐受不良的症狀。這些研究還需要更多的檢驗查證,但無論如何最好還是別攝取太多。

用礦泉水或麥茶替代時,剛開始三天也許會很難熬,但一星期後就會逐漸習慣,開始覺得以前喝的減重飲品或汽水的甜味濃厚黏膩。曾經有位每天喝罐裝咖啡的上班族,在用礦泉水取代咖啡一個月後就成功瘦下了五公斤。甜的東西雖然能讓人放鬆喘口氣,但攝取過量會傷害健康,造成無法消除疲勞的反效果。

選擇高級一點的甜點

另外,一樣吃甜的,我比較建議選擇高級一些的甜點。雖然並非所有高價甜點都如此,但成分中較有機會使用高品質的雞蛋、麵粉及砂糖,含有自然甜味的甜點可以幫助恢復人體原本正常的味覺。自然單純的風味少量即可獲得滿足,慢慢享用的過程也可消除壓力。

熱愛甜食的運動員在大型競賽之前或集中訓練時會節制甜食,偶爾才少量吃一點獎勵自己,並為了下個目標繼續努力。

在二○一六年里約奧運贏得游泳銀牌的坂井聖人選手也很喜歡甜食,但在四月獲選為出賽代表後就封印甜食,開始讓身體做好迎戰奧運的準備,這應該是他成功奪牌的原因之一。在飲食上規律克制的同時又懂得享受,這是希望大家能夠學習的地方。

卡路里不是唯一指標

瘦不下來的人經常只在意卡路里,也就是熱量。

例如現在有五百大卡的烤魚套餐跟四百五十大卡的甜麵包可選時,只在意卡路里的人就會選擇熱量較少的甜麵包。

減重時雖然必須控制熱量的進出平衡,但體內能量或必須維他命及礦物質不足時,會造成減了熱量卻沒減到體脂肪,使疲勞感不易消除、身體變差、肌膚指甲變得乾燥脆弱,不是理想的減重方式。

上述例子的甜麵包含有許多醣質及脂肪,幾乎不含蛋白質、鈣質、鐵質及維他命等。烤魚套餐則含有容易升高體溫的蛋白質、具有減少中性脂肪作用的Omega-3 脂肪酸、鈣質、鐵質及維他命,能攝取到幫助身體使用能量的營養素。

除了在意卡路里之外,也有人會用重量來判斷。例如有洋芋片一包七十公克和飯團一個一百一十公克時,便認為較輕的洋芋片比較不會增加體重。洋芋片雖然比較輕,但一袋就有四百大卡左右的熱量,而飯團則只有一半的一百八十大卡左右。請注意到重量跟熱量兩種是不同的。

焦點不要集中在體重

只在意卡路里及食物重量的話,容易因此把焦點全放在體重的數字上面。

馬拉松及體操、韻律體操、水上芭蕾等體重輕的選手較有利的競技項目或必須注重外在體態的比賽中,除了表現之外,選手也很注重體重。就算體重很輕,如果肌肉骨頭乾癟瘦弱也跑不起來,多跳個幾次可能馬上就會骨折。

注重外在體態的競技項目並不會以體重來算分,而是看選手是否有結實精壯的身體。因此比起體重,確實增加肌肉才是關鍵。飲食上也必須選擇能幫助形成肌肉、燃燒多餘脂肪的維他命及礦物質,而不光是減少卡路里或重量。

攝取過多熱量的確會使體重增加,但不用為了一百公克的變動而心驚膽戰。請用一星期左右觀察究竟處於增加或減少的趨勢,再一邊調整攝取的熱量。
( 余柏青/輯 )

書名:《總是精神百倍的人,吃的跟你不一樣?》
作者:柴崎真木
譯者:趙君苹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