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專心時代來臨 當人們淪為時間貧民

醒報編輯部 2018/11/29 11:55 點閱 15763 次

在今日的高速世界裡,最驚人的時間之謎是,我們似乎越來越短視近利。長達一千個月的壽命,讓未來變得對我們更具重要性,然而為老年生活存錢的風氣卻不比前幾個世代,具鼓勵投資退休金作用的外部機制如政府政策等,不是成效微弱就是付之闕如。英國經濟學家艾夫納.奧弗曾如此評論:「富裕導致缺乏耐心,而缺乏耐心會降低幸福感。」

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在《人性論》中寫道:「人類天性中最容易導致我們的行為出現致命錯誤的,就是只重眼前,不重未來。」雖然忽略眼前的喜悅也沒有比較高明,我們需要兼顧當下與未來,但我們失去遠見。這可能是因為「當下」已經讓我們疲於奔命,要實踐「活在當下」比以往更難,我們根本無力思考以後的事情。

只重眼前,不重未來

商場買賣也是如此,「拿了就跑」已是慣例。美國科技作家詹姆斯.葛雷易克在《毫秒必爭》中寫道:「矽谷創投公司開始要求他們投資的公司,將生命週期縮短到驚人的地步,他們希望,從成立到上市發行股票只要短短十八個月。生命週期的競爭已經改寫了一個又一個經濟產業。」

格雷克指出,汽車製造從設計到交貨整個生產週期,傳統上需要五年時間,到了一九九七年已經縮短為只剩十八個月。每個人都想輕鬆賺大錢,而且要快。難道我們就不願意把眼光放遠,去想像地球、氣候,以及為全球未來掌舵的那雙手?

浪費時間能帶來快樂

一九六一年,建築師諾頓.傑斯特在《神奇收費亭》中寫道:「如果你只做簡單無用的工作,你永遠也不必擔心那些重要而困難的任務,反正你也不會有空。」遺憾的是,人類最擅長的就是發明浪費時間的垃圾,開發浪費金錢的新玩意還只能排第二。

在傑斯特寫下這段話後的數十年間,像這樣無用小物構成的產業迅速壯大,傑斯特的玩笑話變成預言應驗了,自由時間漸漸成為過去式。

我對浪費時間完全沒有意見,浪費時間能帶來快樂,也是權利和責任,對創意也有幫助,所以我們才會有這麼多詞彙用來形容浪費時間的行為:閒晃、賦閒、遊手好閒、磨磨蹭蹭、閒蕩、揮霍光陰、空轉、打混、虛度、遊蕩、閒逛、漫步、漫遊、消磨、懶散、流浪、逗留、亂逛。我很感謝那些浪費時間創造這些美妙詞彙的無名氏。它們彷彿在說:「忘掉你的憂慮,好好享受我們。」

分心帶來財富

如果說分心這件事帶著一股詩意,那是因為讓人分心是一種藝術,而詩是揮霍時間的特使。英國文豪威廉.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第一○六首中形容文學是「浪費時間史」。幸好莎士比亞的職業道德足以驅使他把靈感化為文字。

莎士比亞畢竟是個商人,他的戲劇創作帶來了財富,吸引倫敦人渡過泰唔士河,來到龍蛇雜處的娛樂之城南華克,不是為了會跳舞的熊、酒館或妓院,而是專程到莎士比亞的劇場花錢消磨時間。

商人總是千方百計想引人注目,而吸引目光正是當代的主要產業。儘管現在號稱是資訊時代,但你退後一步就會發現,其實說「不專心時代」更貼切。雖然資訊有時可能是免費的,但它們其實會貪婪地不停消耗一種有限的珍貴資源:注意力,也就是你的時間。

新的第六感

數位媒體最會的花招,就是讓我們相信它能節省時間,同時又鼓勵我們超量使用。許多理論上可以節省時間的工具,實際上卻會偷走時間,一支智慧型手機就是一座掌上購物中心,老是有人拉你袖子朝你噴試用香水的那種。在電視發明後,情況就已經夠糟了,從那時開始,我們每晚的睡眠時間平均減少兩個小時。

天知道臉書加上Tinder(按:一款流行的約會應用程式)又會造成什麼樣的長期影響。不過有一項2011年的研究算出,在一家員工破千的傳統公司裡,因數位裝置導致注意力分散的時間成本一年就超過一千萬美元。

不管你喜不喜歡,虛擬現實已經澈底滲透我們的生活經驗,並取代了具有意識和思考能力的自我,成為我們新的第六感。

時間大搶案

為了了解這樁時間大搶案是如何巧妙執行的,美國凱澤家庭基金會在1999年針對超過二千名八至十八歲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青少年每天平均使用媒體6小時又20分鐘。

撰寫這份報告的作者認為,青少年使用媒體的情況已經接近飽和。2004年的一項調查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每日使用媒體的時間只增加了2分鐘。然而5年後,青少年每天使用媒體的時間突然激增為7小時40分鐘,如果按裝置分開計算,甚至高達10小時45分鐘。

這些數字都是在Snapchat崛起、並占據青少年剩下的社交生活前統計的,毫無疑問仍低估了當前的常態。正如同英國評論作家湯姆.查特菲爾德的觀察,這不是飽和,而是整合。「沒有數位媒體的時間不再是我們的常態。」

被眼前豐富的饗宴勾走

「向科技說不」正在快速形成我們生活中的最大時間壓力。能夠隨時上網購物、接收新聞和社交互動,怎麼可能不過度上網?即使本來是為了特定目的上網,又怎能不被眼前越來越豐富的饗宴給勾走?

該怎麼選購商品?該相信誰?你會依賴習慣、Google,還是仔細研究各個選項,讓自己被太多的選擇給淹沒?而你選擇花時間去做的每一件事,以及更多拒絕去做的事,更放大了後悔的範圍。

我本來沒打算把時間分割一大部分作為廢物,最後只剩一些尚可稱為優質的時間。但如果生活最後變成像是觀賞運動比賽一樣,我們就會面對這樣的苦果。誰臨死前還會記得臉書貼文、不重要的公務會議或推特上的妙句?人生是透過經驗得到觀點,那種能與人分享的第一手經驗。

社交媒體成癮症

在網路上花太多時間,會讓你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政治部落格作家安德魯.蘇利文也有社交媒體成癮症,甚至嚴重到無法讀完一本書:

「在經營部落格的最後一年,我的健康已經亮起紅燈。十二個月內得了四次支氣管感染,而且一次比一次更難對付。至於所謂的休假,也只代表我終於有機會補眠,而且夢裡充斥著每天更新網站的各種程式碼。隨著不上網的時間減少,我的人際關係也跟著萎縮。醫師再一次開抗生素給我後,終於忍不住說出事實:『你戰勝了愛滋病,現在卻要死在網路手上嗎?』」

於是他決定好好休養,學習如何活在當下。有一天他注意到某個美妙的事物,才猛然驚覺,自己沒手機可用,無法跟粉絲分享。

比莎士比亞還吸睛

不管感覺有多快、多好玩或乏味,時間的品質取決於關注對象的品質。我們關注的焦點就是自己。在時間壓力的環繞下,瑜珈、冥想、正念應用程式,以及成人著色書等產業蓬勃發展,並非巧合。有些人宣稱,這股趨勢反映出在無神世界裡對靈性的渴求,但事實上,這些產業的共通點是能幫助我們集中精神。

我們透過這些活動來集中注意力。我們也真的需要好好鍛練專注力,否則又會被其他事物給吸走。一場爭奪你我注意力的大戰正如火如荼。每一次你連上網路或在網路商店裡閒逛,其實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與測試,而測試的目的是要找出更高明的手段,把你留在網路世界裡,好讓他們把原本的經驗及想法轉換成可以消化的數據。

Google 就會定期進行平行實驗,觀察哪些網頁最引人注意,哪種藍色最具吸引力。從我們上網慷慨捐獻的資料裡,演算法整理出數兆種用戶心理模式,比吸引了十億觀眾的莎士比亞還厲害。

時間貧民:為何我擁有了效率、薪水、職位,卻不擁有人生?
作者:凱薩琳.布莉絲

譯者:劉欣欣、林麗雪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