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平埔族人,是遠比後來渡過黑水溝來台開墾的漳、泉、粵等移民,更早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的「正港台灣人」。我擁有如同原住民般黝黑的膚色,是百分之百的純種平埔人。
意識形態的改造
然而,從祖父輩開始,我們便操持著流利的閩南語。除了外貌和血緣,其餘的生活習慣早已徹底漢化,後來我還經歷了漫長的軍旅生涯。這一切,都源於從小到大長輩們不斷灌輸的「我們是『福佬人』」的觀念,而理由竟是令人唏噓的「不願再被他人輕視」。由此可見,漳泉粵移民對平埔人的影響,是深入骨髓、徹底的文化改造。
因此,在我這一代逝去後,恐怕難以再見到純種平埔人的真實樣貌。近來,一股年輕世代仇視軍人的言論浮現,這相較於仇視年長者的觀念,更令人對台灣的未來感到憂慮。在這些言論中,幾乎任何仇視的對象都要掛上「國軍」和「老人」的標籤,彷彿唯有如此,批評才能顯得理所當然、言之有物,並且極易引發共鳴與附和,如同病毒般迅速傳播。
政治成了非黑即白
然而,若仔細推敲,不難發現這股風氣的開端與緣由。但我已不願再多言,因為我不想挑起任何顏色對立與仇恨。
在一個國不成國、軍不成軍、執政黨不像執政黨、在野黨不像在野黨的社會氛圍裡,政治彷彿簡化為非黑即白的二元邏輯:憑什麼不支持罷免就被視為舔共?為何要將內部的政黨紛爭,提升到與外部「敵對勢力」的存亡之戰?為何我們始終無法認清,真正的敵人是中國共產黨政權,而非廣大的中國人民?
既然口口聲聲說要維持兩岸現狀,那麼為何又要不斷在言語上刺激對方?激進的獨立與激進的統一,本質上殊途同歸,為何總是無法參透?
兩岸有許多可能
依據歷史的進程,兩岸關係並非只有這兩條僵硬的道路可走,而是存在著無數其他的可能性。我們不能僅僅用當前的局勢進行線性思考。台灣更不應自我設限於這兩種極端的思維模式,因為其代價都將是難以承受的。
短期而言,台灣必須竭盡所能地維護兩岸和平,並積極拓展國際支持,以此來牽制中國共產黨的行動。
長遠來看,中國的民主正在悄然萌芽。當強人政治的時代逐漸遠去,兩岸人民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大陸邁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政府將難以完全禁錮人民的思想。屆時,自然會有新一代秉持自由民主開放理念的大陸領導人出現。那時,統不統一對於台灣而言或許已不再那麼重要,因為在情感與血緣上,兩岸人民早已緊密相連,剩下的只是政府層面的整合。
時間是解藥
昔日東西德之間隔著一道柏林圍牆。當圍牆倒塌的那一刻,象徵著彼此認同的到來。東西德如此,南北韓亦然,台灣與大陸的未來,同樣值得我們期待。「時間是最佳的良藥」,這是我對兩岸未來最深切的期盼與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