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勢在必行 學者:高雄具優勢

施養正 2019/05/05 18:07 點閱 14298 次
學者認為,高雄擁有海陸空完善交通資源,有利於發展自由經貿特區。(photo by維基百科)
學者認為,高雄擁有海陸空完善交通資源,有利於發展自由經貿特區。(photo by維基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施養正綜合報導】「自貿區能更自由化、國際化、前瞻性的引導產業轉型。」高雄市副市長葉匡時強調,自貿區是為了讓人流、物流等法令鬆綁,加速產業轉型並吸引人才回流。對此,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受訪時同意說,高雄坐擁完整的海、陸、空交通資源,自貿區勢在必行。台大國發所副教授杜震華則說,高雄自貿區絕對要中央支持,可先從創新服務及物流業著手。

自貿區可拓展國際視野

葉匡時5日在臉書貼文中說,高雄市長韓國瑜希望高雄能夠有個經濟特區,可以更自由化、更國際化、更前瞻性的來引導高雄的產業轉型。日前於議會施政質詢時,韓市長已經說過,自貿區的重要工作是讓人流、物流、金流、法規鬆綁,跟上國際規範,以利於引進高科技、國際醫療、跨境店商、高教等產業。

他舉例,聯合利華是登記在英國與荷蘭的公司,旗下的Lipton Tea(立頓)是世界最大的茶葉品牌。葉匡時說,荷蘭不產茶葉,立頓卻能行銷全球。目前台灣自產的茶葉、鳳梨只夠內銷,但大可從中國或東南亞進口茶葉及農產品,再於自貿區生產成的台灣茶、鳳梨酥等加值食品行銷全球。

此外,葉匡時表示,很多國際第一流的大學都在新加坡、中國設分校,台灣為何不能?且台灣有一流的醫療水準,在國際醫療產值上卻遠不如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他強調,國內目前的法規需要鬆綁,而自貿區可以先行試驗,若可行則推廣全國,不好則修正改善,高雄曾擁有全台第1個加工出口區,現在希望有第1個自貿區,藉以引導產業升級轉型。

恐成中國「洗產地」

不過日前財政部曾反對說,自貿區會讓區域內外產生不公平競爭,並強調全國性課題不宜採區域性處理,且推動自經區,台灣可能淪為中美貿易戰下,中國產品「洗產地」的溫床。此外,自貿區內的自由金流若配套不足,恐成為洗錢或避稅的天堂,而特區法規鬆綁使進駐業者大增,對於海關也不容易管控物流及產地標記。

對此,林祖嘉表示,即便自貿區法規鬆綁,但各國產品在進口時都有規定「原產定標章」,假設中國製產品進口台灣,至少需加工增值35%以上,才能稱做「台灣製造」,「MIC變MIT」並不如外界以為的那般容易。

法規鬆綁提升競爭力

林祖嘉強調,自貿區與政府對外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具有互補功能,高雄擁有海、陸、空完整的交通資源,機場、海港等設備也算完善,先天上即具有發展自貿區的地理優勢。

他建議,政府大可先以高雄做為法規鬆綁的實驗地,若施行成功再行推廣全國,且除高雄之外,桃園、台南等地都是自貿區的優質候選,若成功發展,也可做為日後台灣與他國簽署FTA的談判籌碼。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杜震華也指出,高雄有規劃自貿區的雄厚條件,但一定得靠中央協助,假使要實踐,建議可以國際機場為中心,在附近規劃物流中心,運送「體積小、價值高」的創新服務產品,台灣的地理位置極佳,只要他國有需求,透過物流都能即刻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