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施養正台北報導】「招聯會和大考中心這樣胡搞,只會苦了努力奮鬥三年的孩子。」國教行動聯盟31日集合眾多學測考生家長,在教育部前抗議學測制度不公。有家長指出,繁星計畫增額錄取現象嚴重,影響的卻是7月指考的錄取名額,且今年為首屆「採計4科」制度,根本無舊例可循,讓考生和家長都無所適從。
超額增取 高分低就
有家長質疑,今年有多所大學繁星甄試都嚴重增額錄取,以台大牙醫系為例,本來預計繁星只錄取1名,最後卻因同分增額為7名,但指考名額卻從20名減為13名,明顯對於7月參加指考的考生不利。
家長也指出,學測沒有鑑別度,造成高分群太多,使得申請志願的不確定性增加,且申請入學最遲5月中才能確定錄取結果,期間還必須準備備審資料,搞得父母和孩子都焦頭爛額,若到最後仍未錄取,再來準備指考恐怕太晚,且在各大學逐漸提升繁星及申請入學的比例下,今年指考入學名額僅剩23%。家長強調,高分群太多,學生為了錄取,只能填寫「往下一階」的校系。
應比潛力不是家世
「菁英高中都快崩潰了,何況是社區高中!」任職北一女中國文科的蔡永強也表示,今年國文科頂標和高標分數相同,意即有多達25%的考生都位居高分群,「這種鑑別度對考生意義何在?」他更說,申請入學要看備審資料,但對於社區高中的學生而言,苦讀三年,最終還是得看面試技巧、個人經歷、活動參與等「履歷」。
他認為,這些學生家長在外辛苦工作,根本沒人、沒心力,也沒資源教導他們準備所謂的「面試」,且隨著各大學的面試人數增加,審查機制必會日漸迅速,蔡永強痛批,「這樣根本是比在家世,不是比潛力!」
國教盟理事長王立昇表示,考生爭取教育資源的入學制度首重公平,要讓考生「得應其所得」,彰顯「努力才有收穫」的普世價值。因此他建議,學測應從15級分改為30級分,增加分數級距,或者回歸以前高中基測的「PR值」,才能有效避免過多同分的亂象。此外,現今教育政策期望學生不要「分分必較」,但若考試制度太過模糊,最終犧牲的只會是孩子的權益及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