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與醫療的跨域:協力還是焊接?(陳敦源)

陳敦源 / 政治大學公行系教授 2018/12/27 16:22 點閱 2918 次

這是一個台灣目前的大問題,起碼我個人覺得比拔管/護管要重要得多多了,因為,不論是拔還是護的領頭人物,在網路上激烈發表心聲的人物,將來都需要進入醫療與長照體系,不論是否有錢與地位,思路清不清晰的才子與廢材,或直播上萬的網紅與宅男宅女,都會需要這些身心照顧制度的幫助。

然而,台灣這個體系目前的狀況是,健康與長照是兩個從專業人員大學教育開始,就是本質上分裂的社群,兩邊的人士對如何對待人的身心問題有不同的價值觀,剛好醫療端都是「科學訓練」,而社工端都是「社會學訓練」,前者碰到問題就是「精準切除」,後者碰到問題著重「全人照顧,一個都不能少」!

左社、右醫的拉鋸

暫時稱這兩種人「左社」與「右醫」好了。

兩者之間有幾次的激烈交鋒。比較明顯的一次是健保在詹啟賢署長1998年就任時,曾經想要民營化,也就是「右醫」希望可以用多元保險人的方式來實施,後來「左社」發起「搶救健保」的社會運動,讓高層打消健保向右走的衝動,當然,台灣社會老年化之後,健保財務管控的問題日益艱難,前景看淡。

再有一次是2000年開始規劃長照,早期的先導計畫內就有「左社」與「右醫」的拉扯,焦點就是「左社」不希望「右醫」財團介入長照太多,2008年藍軍執政之後,起用「右醫」人規劃,設計長照保險制度;但是2016年綠軍重回執政,「左社」趕走「右醫」掌權後,決定走稅收制,由政府非市場來建構長照。

長照2.0高估社會力

最近的發展是,長照2.0的計畫高估了台灣的社會力,本以為社區總體營造多年成績亮眼,「左社」認為社會力已經覺醒,沒有想到這些力量大多是給地方政治與政黨收編,當作選舉側翼,要真正在各地找到一群人願意長期供餐服務,除了宗教團體之外,連民選里長都不願意作,因此回頭將腦筋動到衛生所的身上。

社會福利政策由特定價值主導,基本上就不是一件好事,這個「左社」與「右醫」的爭議背後,事實上是一個「決策制高點」(commanding high)的問題,不論醫療還是長照,到底要交給市場還是政府來主領比較好?太偏「左社」,財務或誘因一定出包,太偏「右醫」,公平性會被腐蝕,兩者的平衡調和非常重要。

醫養結合
然而,這「醫養結合」的新口號,是在台灣支撐長照社會力沒有通過現實查核的狀態下出現,也是「左社」推動長照過程中,第一次正眼看「右醫」並且希望醫療體系「有限度」地進來幫忙,我說有限度的意思就是只容許基層的C或C+的參與,這是一個在資源匱乏下不得不但是有防備的「協力」參與。

因此,台灣的醫療與長照從服務接受者的角度來說是不可分的,但是,從高層管理與服務提供者的角度卻長年受到「左社」vs. 「右醫」的領域拉扯的影響,我們研究顯示,即便衛生福利部的組改整合以後,兩方仍然是貌合神離,大到政治、中到專業價值、小到利益配置,要談專業協力,是多麼地不容易。

面對社會資源排擠

所以,我仍然對經濟學「資源是稀有的」公共政策前提有信心,比起長照,健保的財務比較豐沛,因為不止政府出錢,長照的需求如果照研究評估,會隨老年化等比例增加,這資源如果不從社會取得,就一定排擠用在年輕人身上的政府預算,我想,這是未來唯一可以讓「左社」與「右醫」焊接在一起的因素!

最後,我真心以為,協力一辭太文青,也太不切實際,彷彿大家都可以在資源無限的空間中各言爾志,但是,公共政策運作最真實的狀態是,問題沒有惡化前,資源看似豐沛時堅持偏頗價值,但是,當問題嚴峻時資源匱乏,堅持己見的政策文青們才會因為資源誘因放下價值爭議,被醜醜地焊接在一起!

這個人們會自我解釋、自我高抬、與捉對惡鬥的問題,正是社會科學最有趣,也最困難的地方!